文/顧廣毅(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2024 年九月十一個歐洲文化機構攜手啟動了第二屆的 Studiotopia 計畫。延續第一屆的精神,第二屆的 Studiotopia 計畫也將打造藝術家與科學家平衡地合作與共創的舞台,他們的目標是希望在這種跨領域的協作關係中可以建立人類、自然、文化和科技之間更強壯的共生關係,並共同面對近年快速變化的人類社會與地球環境。推動此計畫的十一個機構都是在歐洲很活躍的藝術文化組織,包含:比利時布魯塞爾的 GLUON 與 Bozar、奧地利林茲的 Ars Electronica、羅馬尼亞克盧日的 Cluj Cultural Centre、波蘭格但斯克的 Lazni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西班牙希洪的 Laboral、法國格勒諾布爾的 HEXAGONE, Scène Nationale、米蘭的 MEET Digital Center、斯洛維尼亞盧比安納的 Kersnikova Institute、塞浦路斯的 Cyens 、以及愛爾蘭都柏林的 Beta The Digital Hub。除了部分機構與第一屆相同之外,這次也有一些新的機構加入。
Studiotopia 計畫是由歐盟的創意歐洲(Creative Europe)所支持補助,為期四年(2024-27)。九月到十月第一階段的啟動就是透過公開徵件,預計在不同的主題中徵選八個新銳藝術家與十個青年科學家。有趣的是,這兩組年輕的科學家與藝術家並不是徵集來一起合作的,他們會被分開媒合到已經邀請到的資深科學家與資歷已經顯著的藝術家。八個資深的科學家大多是具計畫主持人(PI, principal investigator)資格,且在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教授或研究人員。這八位資深科學家以自己研究項目為核心,撰寫出不同的挑戰主題,期待新銳藝術家可以針對這些主題去一起發想與共創。而十位已在藝術領域有顯著成就的藝術家,則是闡釋了自己正關心的議題,並期待有對應的十位年輕科學家願意與他們一起思考如何面對這些議題延伸的挑戰。
Studiotopia 2.0 這次設計的「藝術家與科學家合作」的兩個不同軌道,事實上是一個很大的創舉,也在「藝術與科學合作」(Art & Science Collaboration)領域是一個很大規模且有意義的文化實驗。目前世界上比較容易看到的媒合科學家與藝術家協作的平台,大多是公開徵求藝術家進到科學實驗室裡進行藝術家駐村(Artist Residency)的規劃,例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 Arts@CERN 計畫,從 2011 年開始該計畫便徵求藝術家進駐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並與該機構內的科學家交流,然後進行藝術創作的執行。或是以荷蘭生物藝術與設計獎(BAD Award, Bio Art & Design Award)為例,這個獎項事先邀請組 16 生醫領域相關的教授/資深科研人員,並在競賽中徵求 12 組新銳藝術家與其配對,最後決賽篩選出三組新銳藝術家與三組科學教授所共創的三個計畫,分別得到 25000 歐元獎金執行作品。這裡的新銳藝術家甚至有嚴格的要求是從藝術設計學院畢業五年內的創作者。
不管是 Arts@CERN 或是 BAD Award,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科學家與科學機構往往在這種徵件平台都是事先被邀請的,而藝術家則是需要通過比賽擠進可以使用科學資源的窄門,若加設了新銳藝術家的條件限制,更是容易產生科學家更資深、更值得被邀請,而藝術家則較為資淺及較無資源的上下關係。在某些比賽與徵選過程中,科學家也時常成為握有決定哪個藝術家可以跟自己合作的權力持有者。這些關係也都是 Studiotopia 所在意的,因此在設計藝術與科學雙方合作的同時,Studiotopia 開始嘗試實驗如何能創造更公平、更對等的對話空間與合作模式。第一屆的 Studiotopia 就翻轉了這個結構,他們先邀請了 13 位藝術家,並公開徵集想要與這些藝術家合作的科學家,並讓藝術家經過面試與資料審查決定哪位科學家可以跟自己合作。Studiotopia 2.0 更是打開了新的實驗渠道,讓資深藝術家與年輕科學家,以及資深科學家與新銳藝術家合作,雙向軌道同時進行的確讓人好奇究竟成果會是如何。不管最終成果會如何,我都看到了歐洲在藝術與科學合作中不斷嘗試、不斷創新的精神。
身為第一屆 Studiotopia 的其中一位藝術家,當時我與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生物學家 Sofie Goormachtig 以及天主教魯汶大學癌症生物學中心主任 Chris Marine 兩位合作,完成了兩件作品。後來也陸續有機會可以在台灣分享這些計畫的發展過程,像是 2021 年在由台灣藝術與科技中心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舉辦的講座中演講,或是在 2022 年的國科會「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年度成果發表會,我在科技與藝術論壇中分享了我與 Sofie Goormachtig 的合作《植物移民融入中心》,會後也與許多 STS 學者一起交流。我發現臺灣藝術文化領域與人社學術圈事實上都對於這種跨域實踐很感興趣,也都在我分享後很希望未來台灣可以有相關的跨域合作平台出現。
根據我的觀察,目前台灣比較接近的應該就是文化部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的「文化部媒合藝術家進駐科技實驗室」Arts@ITRI 計畫。該計畫的結構是經典的對藝術家進行公開徵件模式,透過一系列的申請程序,篩選出的藝術家可以進駐工研院的實驗室與科學家共創發展跨領域的創作計畫。開放藝術家進駐的實驗室領域近年大多圍繞在機械手臂研究、AI、影像感知辨識、互動科技等等領域,這些領域也都是隸屬在工研院的守備範圍,多是應用科學的屬性。Arts@ITRI 計畫從 2019 年起啟動,已經有了五年左右的歷史,算是開啟台灣公部門主動挹注資源鼓勵科學家與藝術家合作的先例。然而,回顧歐洲百花齊放的各種藝術家與科學家合作的平台,Arts@CERN 關注物理與藝術、荷蘭 BAD Award 著眼於生物醫學領域跟藝術設計的合作、Studiotopia 在實驗各種不同資歷的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媒合,加上歐盟可以整合不同歐洲國家的文化資源,這些都大大提升歐洲藝術家可以取得科學資源的機會。
這些例子真的可以讓東亞各國政府的文化部門可以好好思考,我們能如何整合跨國文化與科學資源,以及我們可以怎麼開拓更多種類的科學領域,讓以自然科學領域為專業的科學家也有機會想像自己與藝術家協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