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電影中的技術物: 以《尼羅河女兒》為例

和李維史陀討厭旅行、痛恨探險家一樣,我不喜歡「以 OO 為例」的副標題,但我們都還是破了例。他為了做研究,我則是侯孝賢的電影還看得不夠多,只能以他1987年的作品《尼羅河女兒》為例,談談在片中不經意現身但饒富趣味的技術物。

Source: https://udn.com/news/story/9592/1972169

《尼羅河女兒》在侯孝賢電影中不算知名,他自己在訪談中也表示不甚喜歡:「[那]是講80年代台北的生活,那時候我對台北的認識還不夠,拍出來的結果很像商業電影。」我沒有真的身處過80年代的台北,自然無從評論,但在電影中幾個場景與技術物的安排,倒是巧妙地呈現了當時解嚴之際台灣經濟起飛、外來消費流行文化帶來的新生活方式,與舊地景和人際關係的交疊。

會注意到這部片是因為在進行台灣迪斯可音樂的研究時,蒐集到一個聯合報的報導。1987年5月,侯孝賢為了拍攝《尼羅河女兒》中一場戲,在剛開幕的中泰賓館KISS夜總會舉辦一場舞會,廣邀民眾前來跳迪斯可。這幕畫面在youtube上可以搜尋到,但標題誤植為另一家位於環亞百貨的Nasa Disco。這是少數台灣80年代迪斯可風潮被影像記錄下來的珍貴時刻,可以看到舞廳中華麗的燈光迴旋照耀,貝斯聲震耳欲聾,DJ播放著德國合成迪斯可團體London Boys的“I’m gonna give my heart”,在台上帶動氣氛,台下舞眾跳著當時台灣舞廳中最流行的「兔子舞」串在一起。有什麼空間比迪斯可舞廳更能體現80年代青少年的台北的氣氛呢?

我們的女主角林曉陽(楊林飾演)在舞廳中可跳得歡暢,前一幕還在有現場演奏的西餐廳中得到生日禮物,但她白天還是得去肯德基穿上制服打工,晚上則要去夜校上課。她的二哥曉方(高捷飾)在物質上很照顧她,但其來源多為不義之財。電影一開始是曉陽的獨白,她說:「國中三年級,他有一次半夜回來,送了我一個紅色的Walkman,那個時候Walkman剛出來,很貴。」這台顯然是偷來的紅色Walkman,很有可能就是WM-3060,在今年Sony Walkman隨身聽40週年特展有展示出來。1980年在日本正式發行外銷的Walkman不但掀起音樂聆聽習慣的革命,也引起了造成疏離的個人與環境社群斷裂的指控,可以說是招此罪名的行動科技物始祖。不久後學界開始討論起“The Walkman Effect”(https://www.jstor.org/stable/853362#metadata_info_tab_contents),日本音樂學家細川周平則認為這是一個在都市行走的新策略,使聽者能更主動地感知外界並創造聲景,而非向內封閉退縮。80年代台北的青少年是否也面對著類似的誤解和質疑呢?

來源:作者拍攝

曉陽其實暗自喜歡二哥的朋友阿三(陽帆飾),但阿三卻在跟黑道大哥的女人幽會。每當一台鮮紅色的愛快羅蜜歐Sprint 1.5開來,她就知道他要離去了。80年代中期進口車關稅調降,原本受到保護的國產車開始面對自由市場的競爭,再加上經濟成長,有錢人偏好進口車,這段時間很常看到像義大利愛快羅蜜歐的外國車在路上奔馳。在電影中這出現好幾次的畫面,不但反映當時的經濟環境,也象徵著曉陽的掙扎。不過國外跑車的誘惑是致命的,後來阿三就被黑道大哥處理掉了。日本學者蓮實重彥就曾說過,「侯孝賢電影中,汽車出現,就沒好事。」(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649370801965562?casa_token=xLuyh7QA4qYAAAAA%3AARvM_TXESpkW_4qAIl7zuxzXSdzimVXXnYBN1XaiHmBqKNF9uKSbj1Te8yHBhhLVzJmfoqhkfAEqFw

來源:https://www.autoevolution.com/cars/alfa-romeo-alfasud-sprint-veloce-1976.html#aeng_alfa-romeo-alfasud-sprint-1976-13-5mt-75-hp

那曉陽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呢?在朱天文的同名原著中,她是騎一台「韓克露一二五」。正確名稱為「莟克路」的Heynkel RT/AT125是當時最拉風的國產越野車之一,並帶起越野車上街的風潮,但在電影中侯孝賢不知為什麼將之換為同樣經典的Yamaha DT125。1983年上市的DT125因為車尾高翹而被譽為「把妹神器」,但它其實是最早主打女性駕駛的越野車,甚至連鄧麗君在日本都拍過廣告。而在台灣B級電影《霹靂女王蜂》(1985)、《火爆浪女》(1987)中,也都有女主角騎著DT125的情節。不知侯導是否是看到這樣的連結而做此安排(或致敬?)。

 

https://forum.jorsindo.com/thread-2501583-1-2.html

電影最精彩的一幕是曉陽騎著DT125載著女性友人,和開著白色賓士吉普車的阿三,在向晚的快速道路上並駕齊驅。此時背景響起楊林的〈自私〉(收錄在1987專輯《純白》中,同時包括了《尼羅河女兒》的同名主題曲),輕快的電子合成節拍與旋律演繹出台灣少見的City Pop曲風。City Pop是日本80年代的重要音樂風格,包含了合成迪斯可、節奏藍調、電子放克、軟式搖滾等元素,標誌著日本當時富裕的都會生活與新科技娛樂產品帶來的新可能性。其中一個關鍵的科技革新是新式汽車音響系統如Nakamichi TD-1200的發明,使得City Pop總是帶著奔馳中的汽車的意象。侯導當時應該不知道City Pop是什麼(因為這樣的討論多是從2010之後的後見之明將之重新挖掘出來談的),但一向對音樂和聲景敏銳的他在那當下選擇了楊林這首歌,絕非偶然。

 

 

片中其實還有另一些有意思的技術物(如收音機)和日常物件(如抽個不停的萬寶路洋煙,高捷說他自己原本抽的是長壽,結果拍完片回不去了,覺得太辣),各有其象徵,但礙於STS涵多路小而精美的篇幅,就先打住。以後有空,應該再把這個技術物的視角拿來觀看侯孝賢的其他作品,因為這些東西的安置,可以說是侯導有意布下的謎題,等待著解密。

涵多路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