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這一題,涉及我們不要缺電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用什麼電?我們如何才能用電?我們如何確保按照電力供需計畫順利地走下去?本文嘗試用筆者有限的學力與觀點,以能源正義與風險治理的視角,提出以下四點對於此案的初淺分析,希望本文在臺灣轉型時刻留下丁點紀錄、提供後續參考,並且期待早日邁向永續能源社會。
作者: NJ
這篇文章將透過一段文字和數張照片,訴說一個位於北美達科塔蘇族領域(Lakota Sioux territory)的原民環境正義運動,提供台灣南島原住民的能源基礎設施一個比較的視野。在這個故事中,自稱為「水的保衛者」的行動者使用木材、梯皮帳篷(tipi)、知識/運作中心、和祈禱,打造出一座佈滿基礎設施的世界。這個側重基礎設施的核心策略,不只展現了他們對「達科塔輸油管」(Dakota Access oil pipeline)的抗爭,也呈現出蘇族人對於家園領土的保衛。他們的行動打開了新的概念視野,讓人們「看見」在原民自決下,支撐能源基礎設施的關係性工程(relational work),並且刺激人類學及STS在討論基礎設施的政治與詩意時,折射當前亟需的原民環境正義視野。
體重控制不是個人選擇,每個人與多層次的社會結構、組織和脈絡交會作用,形成各種動機、意義和和經驗,牽動的是複雜的互動協商過程。經歷幾十年與日抗戰才從高山上被集團移住到平地的族群(例如布農族),離開祖居地採集狩獵的生活不過是八十年前的事,旋即進入現代國家體制、金錢經濟和同化政策,到城鎮就學工作面對的歧視,用陌生的語言和思考方式與人競爭,在全球資本主義運作中,在工地販賣勞動力蓋自己買不起的房子,在工廠生產線製作組裝自己不會有機會使用的電腦。階級的再複製和循環,社會經濟條件與健康的關聯,不難與全世界的原住民族都在健康不平等的彼端做連結。
很多問題其實不是科學爭議,而是基於有限的科學證據加上各種價值的選擇而來。關於四大公投,很多的科學論述其實都已經隱含了不同的價值選擇。關於萊豬與藻礁,究竟現有的科學研究說了些什麼?政府與各種陣營的專家又是如何選擇文獻的?科學溝通到底要怎麼溝通才會通?本次座談會,讓我們更加深入萊豬與藻礁所牽涉的科學知識,以及其巨大的限制。
如何設立一套常規化的機制內建於花東基金的運作,促進花東公民社會討論,凝聚地方共識,並推動公私部門協力的系統化機制建立?
花東區域合作平台、微型經濟模式的地方串連整合,如為花東永續發展的未來路徑,如何更具體地內建或修正花東基金的實際運作?
許多人問起台北捷運到底是由哪一個國家來興建的,如果扣掉作為「客人」買進專業服務與系統以及擔綱土木結構建設的台灣本身的話,我會說是六個國家:英、德、美、法、日、加。這樣六國聯軍共同打造台北捷運的狀況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
障礙政治是什麼?身心障礙怎麼會和政治扯上關係呢?身心障礙不是生理或健康層面的議題嗎?怎麼會說是「社會壓迫」呢?障礙者的高失業率或交通行動上的不便,難道不是身體損傷造成的結果嗎?身心障礙的問題不是醫師或復健治療師需要處理的問題嗎?怎麼會是人文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呢?這些問題大概是一般人,聽到「障礙政治」一詞時最常有的直接反應。然而如果仔細想想,身心障礙從鑑定分類到各種福利服務的提供,都牽涉到各種權力結構化的關係與安排。
東芝機械從1982年12月至1984年間,以偽造出口許可申請書的形式騙過經濟產業省,將比以往交易過的多軸工具機更高階的4台九軸聯動數控工具機,偽裝成大型兩軸聯動立式車床,還以零件的形式出口給蘇聯技術機械進口公司並協助組裝。1987年4月底,日本警視廳搜查了東芝機械;5月中由通產省發布行政處罰,禁止東芝機械向共產集團國家出口任何產品一年。這項出售案的影響是直接導致蘇聯潛艦可以大幅減低噪音。其生產的潛艦,包括後來著名且至今暢銷的基洛級,都因此獲益於生產技術及製程的進步,導致美國海軍日後在對蘇聯或俄羅斯潛艦進行反潛作戰或偵測時更加困難。
為何沖繩的新冠肺炎感染人數成為全日本第一? 原因除了觀光客之外,還包括那霸市人口密度、人口單身比例高且社交頻繁愛唱卡拉OK去小酒館等,以及一個可能相對嚴重、且難以掌握疫情資訊的,宛如「開了一個洞」般的存在:駐日美軍。
漢生病醫療人權之外,范燕秋老師也關注原住民人權、白色恐怖。2005年,舞蹈家蔡瑞月在澳洲過世,我跟范老師去蔡瑞月舞蹈社參加蔡瑞月紀念會。之後幾年,蔡瑞月舞蹈社正式開館,范老師也會帶學生到蔡瑞月舞蹈社上課,研究拓展到蔡瑞月以舞作關切漢生病友,更協助蔡瑞月基金會籌辦蔡瑞月文化論壇,關於都市原住民族部落遭遇與傳統智慧文化。
當時還是研究生的我,在2004踏入樂生療養院與范燕秋老師認識,開啟這段近二十年的師生緣份,也開啟了我對於STS和醫學史的認識。作為一個理工背景的學生,因為范燕秋老師的引領,才了解到殖民醫學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深刻印記。
在大約1980年之前台灣檳榔超過80%的消費是紅灰檳榔(菁仔剖開加入紅灰、荖花或荖藤),1980年之後,1年之內,因為學術研究顯示荖花容易致癌,檳榔消費市場轉變為80%食用白灰檳榔(荖葉塗白灰包裹菁仔)。荖葉是檳榔葉沒有錯,但是它可以入菜,也可以抑制念珠菌。認真的面對檳榔與荖葉做為一種農作物或者做為一種植物所蘊含的成份,以及在社會文化生活中所扮演的功能與角色去認識它們,這正是荖葉去污名化的基礎。
在1990年代,很少人研究台灣醫學史,遠比中國傳統醫學史少。范燕秋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她的博士論文《在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台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說明日治時期台灣醫師看重新式產婆教育的情況。她的研究在那個台灣醫學史文獻甚為有限的時期,提供了台灣殖民醫學發展珍貴的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