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i-Tze Lee

2021-05-16
2021-05-09

大學入學申請面試,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件不易處理的「一期一會」。如何看到面試的各種問題?這裡還有潛望鏡的「賽局觀點」

2021-05-02
2021-04-16

大眾交通工具有公共服務及技術治理性的特殊性,一旦失事常造成重大傷亡,也讓社會大眾有感同身受的恐懼感。七年的時間,世越號船難帶給世人許多反思。在台鐵事故仍在傷痛咎責的此時,紀念世越號,也讓我們在驚訝驚愕之餘,期待有實質作為。

2021-04-16

組織意外往往出了事問題才浮現,這意味在還沒出事時,問題就一直潛藏在組織內。本文討論如何從太空梭意外的組織文化看到太魯閣號悲劇背後的問題。

2021-04-04
2021-03-27

法庭裡除了學習當人類學家,也要學習當歷史學家;透過「法庭裡的科技爭議」課程,我們看到現代法庭內外的田野現場。

2021-02-13

新技術固然可以因為性能優異且無甚嚴重缺點,但是若其應用方式違背社會上對其應用事務原有的共識,即便有很好的利益,卻也可能會反過讓此新技術不被接受。

2021-02-06

科學之全球史不會是科學「以其面容打造全世界」的過程,也非某普世知識的在地化。這是個「全球拼裝」或「跨地拼裝」的過程;研究者得超越西方與非西方的對立,揭露科技從來就不只是西方的,而是多重起源之知識層層堆疊、匯集與撞擊的結果。

2021-01-30

投身科普的科學家偉大嗎?科普這一門老字號事業,除了令我們帶著「歷史距離感」地崇敬,間或因為其菁英色彩而抱持疑慮,還剩下甚麼?當我們釐清批評之聲的來源與指向,或會發現,其實它並未過時,只是成為「科學與公眾溝通」之繽紛地景中的一個點,依然值得擁有發光的空間。

2021-01-23

小提琴學習者的身體觀如何被「感知」與「說明」呢?更進一步說,如何從琴弦弓法到「氣」與「勢」的思考呢?從身體現象學出發,不知所云老師今天來跟我們分享他習琴的點滴心得~

2021-01-17

原住民科學是什麼?如何思考原住民科學的原則?從科學教育的角度來說,已經從既有體制下發展與原住民知識「對話」的空間。但是我們會發現,三個「族群科學」實驗教學方向的路徑,都是以「課堂模式」來操作,在課堂形式下最容易被忽略的結構性問題—權力政治的框架—也就是最大的問題。

2021-01-09

原本是想抑制燈絲的燒毀,但燈絲依然很任性地照燒不誤,只是奇蹟發生了,導線上有時竟然會有電流產生?這個從燈泡來的奇蹟,改變了現代電學的應用方式!

2021-01-03

科學普及並非已成歷史的舊朝代,遍布許多領域,在新興媒體的內容中亦屬活躍。「科學普及」和「公眾理解科學」有何不同?我們能從「科普被納入歷史敘述的方式」學到甚麼?

2020-12-19

大眾化、理解、覺察、參與、支持,所以搞到最後,各類科普活動的熱心倡議者,會不會就是三類人:(1)天真熱情的科學家傳教士急於把自認為的好東西分享給大家、(2)高高在上的知識份子與官僚迫切地想來扮演救世主拯救眾生、(3)貪得無厭的科技研究者汲汲營營地爭取經費支持他們研究需要的昂貴儀器設備?

2020-12-12

如果,大家真的能接受閱讀文獻能力這樣的基本門檻的話,那麼我們是否有可能改革目前歷史系所的史學英文課程呢?你覺得有機會嗎?假設,史學英文的課程是三學分,除了每週上一次課之外,課還可以怎麼上呢?

2020-11-15

「曼玉啊,台灣可以算是現在全球少數沒有被疫情影響太多的地方,我們沒啥影響吧我猜。是要當別人家的對照組是嗎?」
「Tony,反正就是增加多一點不同國家的代表啊,而且你怎麼知道台灣一定沒有影響呢?總是要有實證精神調查一下吧。

2020-11-08

電之於其他力學,似乎就不是那麼直覺與容易被理解。他總是那麼難以觀察也難以再現,唯一確定的是:被電到的感覺絕不是愉悅的!

2020-10-31

和李維史陀討厭旅行、痛恨探險家一樣,我不喜歡「以OO為例」的副標題,但我們都還是破了例。他為了做研究,我則是侯孝賢的電影還看得不夠多,只能以他1987年的作品《尼羅河女兒》為例,談談在片中不經意現身但饒富趣味的技術物

2020-10-24

我們怎樣認識蛞蝓?我們對蛞蝓的「認識」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那就叫做「知識」嗎?我們怎樣知道我們對蛞蝓爬行的知識是正當的?在哲學裡,這些是「認識論」的問題。這是人類的事,蛞蝓不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