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訂閱平台 Fanvue 與 World AI Creator Awards(WAICA)今年春季首度共同舉辦 Miss AI 選美比賽,想在競賽中提倡「慶祝多樣性和現實主義」,以表彰世界各地人工智慧創造者的成就。但這真的是一次令人興奮的巨大飛躍嗎?在這凌空躍起的姿態中,它展現的是一種 AI for Good 的精神嗎?如果我們同意 AI 的發展應該促成一個良善的人類與 AI 協作的社會,那麼,如何設計出這樣一個願景,可以接連從兩個面向來討論:(1)Miss AI能促成新型態的意義探索與生產嗎?(2)Miss AI 競賽能對社會帶來更為民主化的溝通形式嗎?
分類: Uncategorized
在 AI 衝擊下的人文領域招生問題,涉及的範圍既深且廣。首先,「大學是職業訓練所嗎?」,這其實是個老掉牙的爭辯,只是隨著時代的演進,橫在眼前的事實卻似乎越來越明確,科技的進步及社會分工的變化,很明顯地已經改變了現代大學的定位。不管應不應該、喜不喜歡、合不合理,相較於過往,社會上有更加多數的人把大學當作職業訓練所。即使是純知識的科系,也是會被理解成這是在培養這個領域「學者」的這個職業。其次,「不同層次的人文都一樣重要嗎?」,我們如果先粗略地把所謂的人文領域區分成引領人類文明與思想的高階人文、可以遷移應用的中階人文以及具有一般認識的初階人文,會發覺在科技及 AI 的發展下,對於這種三層次的人文內涵發生很不一樣的衝擊。
自民國時期以來,為了將中醫轉化爲一個受到國家醫政與教育體系支持的現代專業,改革派中醫師開始積極推動「中醫科學化」。他們一方面希望將科學、醫學知識(解剖、生理、細菌學說)以及現代性的概念(真實、真理、客觀性)吸納進入中醫之中,另一方面又致力於保持中醫的自主性、發展其特長、延續其生命力。由當年進步知識份子的角度看來,這些改革派中醫師們致力追求的卻是一個「非驢非馬」、沒有正面意義,更絕對沒有未來的「雜種醫」,絕對難以想像它居然延續至今,甚至反向地傳布到世界各地。究竟是什麼樣的歷史過程造成了這個奇特的現象?這個歷史現象究竟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