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為停電才造成的黑暗餐廳

文/邱大昕

自從愛迪生在十九世紀末成功將電燈商業化後,電燈逐漸照亮世界每個角落,人類的感官經驗也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然而到了二十世紀末,過度的照明卻開始讓人們懷念起過去那身手不見五指的漆黑。黑暗劇場(Theater in the Dark)、黑暗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黑暗餐廳(Dine in the Dark),都是諸多試圖找回黑暗、重新刺激和發現視覺以外感官的嘗試,不過限於篇幅,本文僅介紹其中最為普及的黑暗餐廳。

第一家正式商業營業的黑暗餐廳,應該是1999年成立於瑞士蘇黎世的Blindekuh。接著是2001年德國科隆的Unsicht Bar,然後是2004年法國巴黎的Dans Le Noir ?,此後這股「黑暗勢力」開始向外歐洲以外的地方擴張,從北美、亞洲、一直到非洲的大城市, 都可以見到類似的活動或場所。世界各地的黑暗餐廳提供的餐點的內容和方式不完全相同,也會隨時間做調整和改變,但整個用餐流程則大致相似。這些餐廳基本上採預約制,可以事先訂餐或到場再點餐,但都要在用餐時間前半小時提前到場。

訂位用餐者到黑暗餐廳後,工作人員會先跟他們說明用餐注意事項,並要求用餐者將身上所有會發光的物品,如手機、手電筒、打火機等放在置物箱。有些黑暗餐廳會在等候時間,讓顧客玩戴眼罩拼積木的遊戲,來適應沒有視覺時的活動。有些餐廳由聽障服務生教顧客手語,有些則只是提供酒類給顧客。等用餐時間到,顧客便起身排成一排,每個人把右手搭在前一個人的右肩上,最前面由一位盲人服務生帶路,齊步走通過兩道布簾阻隔的通道,進入全黑的世界。

Restaurant in the dark - blindekuh Basel - blindekuh這些餐廳通常空間不大,所有窗戶都用黑布阻斷外面的光線和聲音,甚至連緊急逃生標誌燈號也沒有。服務生會依次給每個人分配座位,並告訴用餐者桌上杯子和餐具的位置,每個人自己再自己用手去探索。用餐過程除了由服務生帶領上廁所外,基本上顧客們都不能離開座位。裡面的桌椅距離都很近,加上黑暗中人們講話會特別大聲,因此每個人都可以聽到彼此的聲音。在這種徹底完全的黑暗中交談和用餐,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幾乎是不存在的經驗。

一般人總會以為,沒有視覺時其他感官會自動變得敏銳。然而實際上,對這些感官的注意力或許會提高,但荒廢已久的感官若不經訓練,並不會突然產生替代視覺的作用。好比過去看過煮熟的牛排或豬排,知道兩者紋路質地的視覺差異,但若不曾用手指親自去分辨,在黑暗中不論如何專注都很難僅靠觸覺來分辨食材。失去視覺不僅會影響顧客對食物判斷和好惡,也會影響用餐進食的份量。許多人在黑暗中會吃比平時更多的份量,這也是為什麼戲院中賣得爆米花會特別大桶。經過兩個小時用餐時間後,用餐者再由盲人服務生帶領到場外來。這時工作人員會給用餐者看剛剛餐點的照片,極少數人能猜對大部分的食物,多數只能猜中一半或更少。

人工照明設備是二十世紀的重要商品,光明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樣可以進行買賣,也讓人們可以在夜間工作販賣勞力。如今黑暗卻成為新興商品,重新刺激和發現感官經驗成了資本市場的重要商機,這有時也被稱為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在黑暗餐廳中,食物和服務品質可能不是吸引顧客的主要原因,黑暗體驗才是消費重點。工業資本主義中消失的感官經驗,是否能在後工業時代回復過去光榮?這可能是黑暗餐廳現象興起帶給我們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邱大昕

Dine in the Dark - Living + Nomads – Travel tips, Guides, News & Information!

涵多路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