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涵多路的前一篇是鷓鴣菜的永恒安安談大學入學書審資料(學習歷程檔案)常見的問題,剛好先前也有一位高中蔡老師在雜誌上的專文講到很多準備面試時的重點(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637 ),但是其談法或者編輯所呈現出來的結果也還是很容易讓一些高中老師、家長誤解。以下我試著把幾個重點改寫得更貼近大學教授的想法,主要想避免誤解者又把這些要點操作成形式化的做法,而還是無法協助學生準備好備審資料(含學習歷程檔案)及面試。
一、 動機:如何表達? 真誠為上
想來念某校系的動機非常重要沒錯,但不是因為自己的故事最感人,大學教授其實並不想「被感動」,而是想「被說服」。你的故事要有可信度,才能說服大學教授。例如,常被問的問題:「你為何想要選讀我們這個校系」,雖然大學教授不想要得到「因為我父母希望我做這個選擇」、「因為就業前景好」之類的答案,但至少我們知道你是誠實的,在這題或許不會加分,但是可能會對其他回答比較信任。
高中師生家長都有一種心態是想要知道大學具體想要什麼,背後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往那個方向前進,符合該校系的期望,或至少看能不能偽裝出來。但是這是目前大學端與高中端落差很大之處,而且想要偽裝的其實 非常危險。
雖說我們希望考生要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並且講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但事實上是很多學生並沒有內在動機! 大學教授都在該專業領域浸淫十年以上,對該領域是否真有興趣與熱情,是很容易在幾輪問題下來看出來的。所以不要裝。而且,一個考生頂多準備六個不同校系的面試,但是大學教授一次看數十個考生,很容易發現類似的「故事」,例如最近被嘲諷的「因為阿嬤生病所以想考醫科」,本系的「因為住在某港市從小常去看船」,我們也聽過相關科系的老調是「從小愛看海」。這些說詞或許都可能部分是事實,但八成不是考生的真實動機。
你或許會懷疑大學教授又不是考生肚子裡的蟲,怎麼會知道考生的經歷或內心想法呢? 作為公正的口試委員,我們不能隨便認定考生說的阿嬤生病、常去看船、從小看海等不是事實(誰沒有阿嬤,阿嬤是老人,常生病是正常;台灣四面環海,要去海邊看船與海,也不會太難….),但是我們可以懷疑你這些暫時被認定是事實的事情,是否真的促成你報考本科系的動機。於是,我們想知道這些暫定事實對你產生什麼影響? 如果沒什麼影響,你跟其他考生的差異和上述事實無關,那也就不構成想來本系的動機了。如果真有影響,那是什麼? 這才是我們想聽的故事內容。這些影響必然有更多可資佐證的事實發生於之後,那說來聽聽吧。口試委員聽了以後,會對其中的細節、影響再多詢問,一方面確認是真實的影響,二方面了解這些影響是否是構成適合來本系的理由。
如果考生的「動機」是真實的故事編出來的,那我們大概在問到第二~四輪就可以區辨了,如果是真實的動機,那問到第十輪也還會問得津津有味,而我們也能從考生 「發光的兩眼」中看到的熱情、興趣。我常常在面試中一轉換話題到電玩、流行音樂或類似的課外遊樂活動上,就發現考生精神立刻振奮起來,也不緊張了,眼神中充滿了青春活力的光芒。
至於蔡老師建議的「沒人叫你做的事,才叫動機」,原則上是沒錯,但是考生如果謹守教條,一直宣稱那些事都是自己想做的,不是別人叫的,那口試委員一定會繼續追問自己想做的事的內容。於是一樣地,裝不出來。
二、論述能力
所謂的「論述能力」的關鍵不在於「能做,也要能講」,而是講什麼、怎麼講。講得不好反而適得其反,比會做但是木訥寡言還糟糕。而且論述不是只有口說,文字與內容的編排也能看出論述能力。所以不只是在面試前,準備資料時也是,務必練習用邏輯一致、結構清楚合理,精確而貼切的語文,來表述自己的作品。
邏輯一致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標準一致,不能用多重標準,在不同段落想要好處通吃。大學教授整天寫論文、計劃書、評論等,對於長短文字的邏輯一致性的要求 (不論是對別人或對自己)是家常便飯,所以考生也不要想能蒙混過去。
這裡附帶提一下,一些考生以及聽考生說場內發生什麼事的家長老師,有時可能誤以為考生的某些技巧把大學教授給誆了、沒有發現考生的錯誤、造假等等,其實不然。很多時候,由於面試時間緊湊,口試委員只是不想浪費時間去舉證、糾正、論辯,或當場教考生而已,但都已默默記下來、評分了。所以除非過於誇張的情形,考生或許不會知道其實過於誇大的陳述並不被採認。而再轉述的結果反而會讓錯誤的認知透過老師、學長姐流傳下去。
結構清楚合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亞於邏輯一致,這個可能是很多家長師生所忽視的。但所謂結構清楚合理並不只是指在形式上有清楚的段落與小標題而已,重點還是在內容上的合理安排,每個段落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合理的順序安排,背後的邏輯是否與目的一致。所以結構的安排還是從整篇論述的邏輯衍生而來的。有些精彩的東西,如果與主要想表達的論點無關,就不要硬塞進來,那只會很清楚地讓人看到你的邏輯不好。簡單說,結構就是整篇論述的最大型邏輯。好的段落標題甚至可以很清楚地讓人看出來你整篇論述的邏輯。
修辭精確或貼切,算是比較高階一點的要求,但是如果能用貼切或精準的修辭來表達意思,不只可以清楚表現優點,也自然能顯現溝通表達能力。
以上所謂論述能力的邏輯、結構、修辭,其實是語文教育中培養寫作能力的核心重點。所以請國高中端注意,大多數科系期待的好的作文能力僅僅是上述這幾點,而不是抒情。大部分科系不是要培養文學家,而是需要能以邏輯一致、組織結構清晰的文字表達意思的人而已。因此,多讓學生練習一些記敘文和論說文吧。
三、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素養的展現
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應該不至於會被秒殺啦,但是如果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卻裝作有的話,口試結束前一定會被識破。但是再強調一次,口試委員不見得會讓考生知道已經識破了。真正自主學習者在面試時,怎麼問都不會被問倒,只有假裝平常有在看書,但其實只準備少數內容的會被很快識破。原因是這樣,口試委員問的第一個問題其實不是關鍵,例如「平常都看些什麼書?」、「上哪些網頁蒐集資料?」或「對(某件)時事的看法?」,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或好壞的答案,其目的只是要引出第二層的問題,從那之後才用來評斷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況、學習態度、學富幾車等等。
當然,考生可以藉此答案來引導口試委員到你比較擅長的主題。但口試委員也不是那麼容易被呼嚨的,你回答的任何細節都可以再被追問下去,於是出現第三層的問題,然後第三層問題的答案再被當作第四層問題的來源,可以一直追問下去。最後會停下來大概只有三種原因:時間到了、瞎掰不出來或謊言被揭穿了、口試委員覺得問夠了。這種窮追不捨的問法可能常讓許多學生受不了,有些甚至會當場崩潰,但也有些很油很皮的。對教授而言,這只是做學問的基本態度而已,不是想要刁難考生。
以前我曾問過考生有沒有看科普雜誌或電視,說有的大部分回答看科學人、Discovery頻道之類的。然後,再追問看了什麼或印象最深的(第二層問題,通常都準備好答案了)、以及其他的(第三層問題),很快就發現只有一兩成的學生是真的有在看,其他有自己掰的,也有被學校訓練的 (因為同校的回答模式相同),但是差不多都在第三、四層問題就被問倒了。有個學生我問到第六、七層吧,甚至可以當聊天繼續聊下去,但時間有限,必須打住;因為他是真的有在看,可以多了解一點。
其他主題的題目或經歷也類似,不管是團隊運動、科展、動手做 (模型之類)、樂器或其他才藝之類的,都一樣,這些被外界認為是多錢才有辦法培養的素養,其實對非該才藝的專業科系來說,重點都不是在學生有多厲害(畢竟不是該科系未來的專業所需之基本能力啊),所以並不是要達到多少程度才可,而是要從這些活動中看出學生的學習態度、整合能力、時間管理、人際關係、團隊合作能力等。而教授群中總有人對這些活動多少有涉獵,甚至是深藏不露的業餘高手,或在學生時代也有類似程度的參與,因此若想吹噓細節可是很容易被識破的。所以,其實只要透過學校內正常會有的社團活動、藝能科目等,學生一樣能培養足夠的素養 (其中的常識與態度情意,而非技能),並不需要家長多錢從小培養其技能。也因此,我相當反對公立高中校長或老師不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因為使用學校的資源、環境與機會參與社團活動,其實是公立學校最能協助弱勢家庭的優秀子弟之處。美援時期,戰後的高等教育機構不只需要充實圖書與實驗設備,來台擔任顧問的美國大學教授更規劃台大建體育館、成大建學生活動中心,正是因為他們很早發現這些對學生在校學習的助益甚大。
對於想要展現這方面的考生而言,大學教授不需要你幫他們畫重點,一直在書面資料中重複提醒自己從這些活動中培養出什麼態度、興趣、能力。對看資料的人來說這些話重點的片語、關鍵字 (例如好奇心、毅力….)都是你的「宣稱」,但是不能嘴巴講講而已,還需要佐證,也就是如前面所說的,有邏輯、結構、事實具體的情節,用來支撐這些宣稱。沒有的話,下場就跟面試時第一、二層題目的答案一樣。反之,如果有具體佐證,呈現的結構也清晰合理,其實不用畫底線,自然也會被看得很清楚的。
所以,這種閒聊式的問題看似與專業學習無關,但其實會透露很多真實的訊息,因此沒有也不需要什麼準備的訣竅,平常蓄養實力即可,臨場還是誠實為上。
四、 大部分沒有特殊興趣的學生如何試探合適的科系?
參加過各種專業的初步試探活動後,當然有助於自己判斷是否適合該領域。這絕對比只看自己在中學時代是否擅長哪些科目或討厭哪些科目會準確很多。理由有二:
第一是因為中學是大學的預備教育,仍以基礎科目與通識的培養為主,不能用基礎科目的特性來看應用領域。例如物理是工程科系的必備基礎科目,但是工程的本質與基礎自然科學並不相同,例如前者重實作,本質在造福人類;後者重探究,本質在探索大自然。108課綱有了一些科技類課程後應該會有助於改善過往的誤解。
第二,是否擅長某個科目似乎是有利於未來相關領域的發展,但是也可能是誤導,因為高中以前的學習方式可能與大學有不小的落差,這也是很多大一、大二學生適應不良的地方。因此對中學科目的了解未必能代表對該領域大學以上程度的了解。第三,小時候大家對某個科目的喜好有時候其實與該科目無關,而是與對授課教師的喜惡、死黨好友的偏好有關,這種人際關係的影響也容易因為時空轉變而消失,因此師長更需要從旁協助學生認清這點。
五、自信與否不用裝,誠懇就好
升學的面試和找工作的面試不太一樣,口試委員了解學生並非專業,也還在學習成長中,因此一些態度面的技巧未必需要。例如「要有點自信,但又不會太自信。」的說法沒有錯,但是也不需要每個人都要往這種中間態度靠攏,如果考生就是很沒信心(台灣學生沒自信的比例似乎有點偏高),或者很臭屁的人,不要讓人討厭或無法對談就好,不需要偽裝成另一種人。口試委員看過的學生也很多種,並不會特別排斥沒自信但能力夠或者驕傲的學生。 因此態度誠懇即可,所以不要不懂裝懂,也不要過度謙虛,明明會的只是沒把握的內容,卻說成不會。
六、服裝儀容禮貌
除了商管科系外,其他領域的校系多半不會特別要求服裝要多正式。所以,整齊清潔即可;不知道不確定怎麼穿才好的,高中校服很OK的。穿高中校服不會影響分數,因為審查委員都有資料,知道每位考生來自何方。所以不需要特別為了面試而買新襯衫、西裝/套裝、領帶、皮鞋之類的。
在會場一看,如果和其他考生相比過度裝扮,雖然會引起注意,不過多半會先是個問號,畢竟教授們比較在意的是考生腦袋裡面的東西。我曾經遇過穿著童軍服來的,顯然是要強調其童軍的經歷,雖然我在書審資料就看到了還算完整而非蜻蜓點水的童軍經歷,但是這樣強調也是有點太刻意做作了。
事實上,口試委員從書審開始,也會一直自我提醒盡量要避免受一般常見的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或偏見所影響。所以基本的禮貌當然是要的,不然會讓人懷疑這12年的學校教育是多失敗,怎麼能讓你進來高等教育呢?但面試這麼多年下來,我們也的確很少遇到無禮的學生。
總之,這項有關儀表的,沒有特別要注意的,不會因為一些細節的小差異而影響面試分數,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力氣金錢去處理。主要是不要扣分就好,想從這裡加分非常難。因為最不重要,所以也放在本文最後。
七、配對賽局中的資訊揭露與面試的篩選效果
綜合來說,通常高中端常想知道特定大學科系分別想收怎樣的學生,具體的錄取條件標準在哪,好努力去把自己變成那樣。但是偏偏大學端想看到學生原來的樣子,可以公開形容理想學生的特質或能力面向,但錄取標準是相對於當年考生而定的,也沒有絕對的標準。這矛盾怎解呢?
其實這與婚配市場的情況類似,本質上雙方都是一個配一個的,對一個對象必然是整體評估、好壞俱收,雙方都需要揭露資訊與偏好,但總有人想利用資訊不對稱,甚至是不實的訊息來誤導對方,或想壞規則腳踏兩條船、以取得選擇上的優勢。但正派的策略向來是努力提升自己的客觀條件、了解自己的生態區位、想清楚自己合適的對象,再仔細觀察,發揮選擇的智慧。人人稱羨的對象不見得適合自己;高分低就如同名門下嫁(娶),表面上浪費了好條件,如果事前有做好功課,其實幸福的機率暴增,也免了豪門恩怨。因此也不難理解有些家長與高中老師不喜歡現行的申請制度,表面上抱怨的重點是花費的時間金錢過多,其實不捨的是機會變少(例如最多六個志願)與失去掌控權(還要被大學端挑、不想當公費生等)。其實真正缺錢的考生會更精準的挑較少的科系申請,也很願意「高分低就」或當公費生。
申請制度如同自由戀愛,如果投入在選擇過程的功夫夠多,適配的效果會高於往年筆試成績的排序。舉例來看,有位父母都從事工程專業的考生,成績極好,申請了台大物理、電機、資工、醫學等競爭最激烈的自然組科系,若以傳統的筆試分發,或只看到台大自辦的二階筆試,可能全都會上,就看他自己志願序怎麼填。但是以備審資料加面試的結果,他只正取醫學、物理兩系,工程的兩系都備取而已。這其實符合他自己的喜好與父母對他個性與課外興趣的觀察。另一方面,台大這些科系的篩選機制看起來也頗為有效,能精準挑到比較合適的考生。
結語
所以這種申請制度對學生有更全面的評察,加上雙方互選的機制,應該是比傳統只看筆試成績,只由考生方選擇,更能讓雙方有更好的匹配。其代價就是需要雙方更多的時間與資源投入,但長期而言對人才更精準的篩選、發展、培育應該是正面的。
潛望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