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上課的時候,老師總是會說:「當市場價格是高於均衡情況下,一個理性的生產者就會……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就會……」。傳統經濟學家相信理性是寫在人類的DNA中的,蘊含在我們血液中,根本就是人類的天性。因為他們觀察到市場中每個賣家買家都在想如何多賺少虧低買高賣,人人都在精打細算,時時刻刻都在理性算計,看到價格一有變化就馬上反應採取行動,絕對不吃虧,絕對不想被當作盤子。
但是後來不少學者跳出來反對傳統經濟學家這樣的觀點,認為他們必然是當初眼睛業障重才會看到這個根本不存在的幻象,脫離真實進入到自己的奇幻世界。
其中最有力反對者應該就是行為經濟學者,一開始這一群受過心理學訓練的人持續做心理學實驗,證明人類在做經濟決策的時候經常是不理性的,而且這種不理性還可以歸納出固定模式。傳統經濟學面對這樣的強大批評,決定不反擊不對抗不投降,直接招安收編對方入自己的陣營,還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給他們,從此這群心理家就改名成行為經濟學家,成為經濟學的一個次領域。
另外一群反對傳統經濟學就是人類學與社會學者。他們說自己跑了這麼多部落田野、分析這麼多社會經濟體、閱讀這麼多歷史檔案,發現人類歷史中不少社會群體根本沒有市場交換,經濟活動是根據截然不同的模式與原則在運作,社會成員的思維中也不存在傳統經濟學者所謂的經濟理性思考。他們認為即使在現代的市場經濟社會中,理性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也只是創造出來的虛構人物,因為人在市場交易中通常不會只考慮經濟效用與價格成本,還會考量一些有的沒有的,例如和對方的有沒有交情、產品生產過程是不是不道德。
大約在20年前,一群STS背景的學者在Michel Callon發難下加入這場經濟人辯論戰局。人類學者與社會學者一直說理性經濟人是幻象、假的,雖然是有道理,但卻不能解釋為何當代社會越來越像經濟學所描述的世界,多數人類社會的成員在市場中行為也越來越符合理性經濟人模式,顯然事情不只是這麼簡單,其中必有蹊蹺。這群學者認為追根究柢的答案就是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與工具。簡單說,他們認為:人讀了經濟學與其他相關學科(會計、管理、行銷……)®被洗腦產生經濟理性思維®結合相關市場計算工具(計算機、報價系統……)®在市場行動上展演實踐(perform)理性經濟人行為。所以Callon認為理性經濟人雖然是虛構的但又很真實存有,幻即是真真即是幻,幻幻真真,真真幻幻。之後Donald MacKenzie又補上一句:經濟學並非是照相機,如實反映市場的面貌;反而是一顆馬力強大的引擎,推動市場朝向經濟學理想世界邁進。
推薦閱讀
Callon, Michel, 1998, “Introduction: The Embeddedness of Economic Markets in Economics.” Pp. 1-57 in The Laws of the Markets, edited by Michel Call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MacKenzie, Donald, 2006, An Engine, Not a Camera: How Financial Models Shape Market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