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嘉苓
我的台灣醫學史啟蒙學者范燕秋,近日離開人世。得知這個消息的下午,很是難過。先打開辦公室書桌抽屜,找出我們2006年在淡水參加STS教學研習營的照片。然後再到書架上,拿出她去年出版的編書《現代醫學在台灣》,讀著她的文字。在網路上找到她在新書發表會的座談紀錄,聽著她充滿活力的新書介紹,覺得她真的還是那個那麼努力的范燕秋。
一定會有很多與燕秋有更深情誼的師生與同行,會更深刻地介紹燕秋的學術貢獻與行誼。我只簡單從我們短暫交會而有的滿滿收穫,來紀念一下燕秋。
如同李尚仁在那場新書對談所說的,在1990年代還真的很少人研究台灣醫學史,遠比中國傳統醫學史少。范燕秋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當然是在我回台灣後接觸台灣醫學史,努力學習的對象。我跟她在中研院衛生史計畫相遇,她2001年的博士論文,以及相關醫學史著作,就成為我了解日治時期醫學發展的寶物。當時在衛生史計畫,我嘗試研究一下日治時期的科學母職,也更明白研究台灣醫學史的艱難挑戰,因此更加敬佩我的醫學史同行,包括燕秋。那次的計畫成果,就是梁其姿與Charlotte Furth所編的Health and Hygiene in Chinese East Asia一書。文末索引在F項目有范燕秋這個詞條,164頁,那是我討論日治時期婦女生產網絡的口述歷史研究,引用她的博士論文《在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台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用以說明日治時期台灣醫師看重新式產婆教育的情況。這是粉絲的印記吧。謝謝她的作品,在那個台灣醫學史文獻甚為有限的時期,提供了我台灣殖民醫學發展的重要導覽。
我之後放棄了日治時期醫學史,但是持續耕耘的燕秋並沒有忘記我們。她非常積極地跨領域學習。台灣STS社群在2000年初期積極群學,閱讀經典也探討教學。2006年STS舉辦的教學研習營,當時請來美國學者Trevor Pinch與荷蘭Nelly Oudshroon,燕秋居然也報名參加。當年研習營地點在淡江中學的教堂,鄰近的旅館也只有love hotel,這也造就了我跟燕秋得以同床共眠的機會。她治學嚴謹,但是其實超級俏皮可愛,而且笑點很低,也會不時虧我們幾下,真的是無敵可愛的室友。那日淡水住民范雲特別來探望我們,也看得出燕秋對於社會運動與社會改革的敬意。研習營在滬尾砲台的行程,留下了這張在「北門鎖鑰」前的大合照。站在中央的燕秋,真是神采奕奕。啊,我還記得她在這個歷史場景,興致盎然細細張望的模樣…
台灣史這些年欣欣向榮,燕秋持續擔當大任,近幾年也較少碰到,只能在書中相遇。去年在台大圖書館的出版中心,赫然發現燕秋編的《現代醫學在台灣》,很是驚喜,扛了一本回辦公室。書中的九篇選文多是歷史學家,而延伸閱讀除了歷史學界朋友的大作之外,也採用了許多社會學界與STS同行的作品,包括成令方、駱明正、邱大昕、蔡友月、陳嘉新、洪意凌、林宜平、郭文華、黃于玲,以及我。這麼慷慨又大度,這麼用心而投入,翻著書頁,我看見那個一直努力不懈的范燕秋。
在《現代醫學在台灣》新書發表的影音紀錄,聽到燕秋說,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新生代進入台灣醫學史的指引。她積極拓展、熱情召喚,一路留給我們豐富的學習資產。非常謝謝燕秋帶給我們的一切。她為台灣醫學史種了許多大樹,我們一面乘涼,一面學著她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