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妙如(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去年 12 月 3 日,南韓總統尹錫悅 6 小時宣布戒嚴又解嚴的鬧劇,成為國際注目的政治風暴。他不僅在群眾示威抗議下,12 月 14 日就被彈劾,也在 1 月 15 日成為南韓有史以來第一位被捕的在位總統。但在彈劾成功之前,南韓民眾於國會議事堂外的萬人集會抗議,卻因為將 K-POP 粉絲文化融入政治表達,而成為另一則國際焦點。
許多年輕世代,手持五顏六色的應援手燈,隨著音樂節奏呼喊:「彈劾,彈劾,彈劾尹錫悅!」、「下台,下台,下台尹錫悅!」。壯觀又閃亮的畫面,熱烈的音樂律動,一時之間讓人以為來到演唱會。不僅國際媒體有熱烈報導,台灣的媒體也同樣關注。報導的焦點包括 K-POP 如何在抗爭行動中形成新的文化意義,早年南韓示威運動中的燭光象徵現在變成應援手燈,而抗爭者將 K-POP 金曲化為抗爭歌單,也更引起年輕世代的政治共鳴(如吹編輯、五娜、王怡蓁所述)。另外,也有評論指出追星族的挺身抗議,其實也為了保護偶像的演藝生命,而 K-POP 粉絲文化中,對於排隊、在戶外待數小時、高喊口號已很熟練,根本是「抗爭專業戶」(五娜、簡竹君、林宜萱、張瑞邦)。同時,這次示威集會中,20 至 30 多歲的年輕女性就佔了參與者的 1/3,這也透露南韓的性別對立議題,年輕女性藉由此次的抗議行動,抒發對尹錫悅保守性別政策的不滿。上述觀察都已讓這次的南韓示威集會,充滿特別的文化意涵。
筆者因為那幾天正好在首爾開會,不免熱切地前往現場見證歷史時刻。本文補充一些現場觀察,討論其中的科技、媒體、流行文化與政治社會的交織動能。
多螢幕展演、網路與即時翻譯
12 月 8 日下午近五點,我們從首爾地鐵棕線的汝矣島站 3 號出口上來,不需辨識什麼就隨著人群往前走。我注意到許多臉帶笑意、青春洋溢的年輕族群。看起來只有 15 到 20 歲出頭,個個像拿仙女棒般拿著各式應援手燈,粉紅的臉頰映著些微興奮,幾乎像要去參加偶像演唱會。過馬路前,我已看到前方整齊排坐在國會外大道上的群眾,高呼口號的沸騰人聲湧現。清晰的三個大螢幕前後錯落,前方主舞台上有輪流上台的公民演說,在主持人宏量的說明號召下,不時有一致的鼓噪及萬手齊揮應援燈的閃亮畫面,路旁懸掛著「立即彈劾叛亂領袖尹錫悅」的抗議布條,以及各式手持標語。前一晚據說在這條大道及交叉的道路上,聚集了超過數十萬人甚至近百萬人,盯著國會開議要求彈劾總統,要尹錫悅立刻辭職下台,甚至應要依叛亂罪被逮捕。雖然 12 月 7 日晚間第一次表決失敗,但持續的抗爭就此展開。

這個抗議集會現場與十年前的台灣太陽花運動現場很像。沒有暴力衝突的緊張氣氛,反而是相當安全平和、非暴力的公民行動。警察盡責地維持交通及人流秩序,和善的志工引導,人人溫和有禮有序,左右兩側都留了通暢的醫療通道,免費捐贈的物資已送來,一旁的高級飯店開放讓民眾使用廁所。帶我們前去的首爾大學學生 Minjin 跟我說,有很多人捐款要資助年輕人,讓他們來參與運動,我立即聯想到台灣也是如此,不只是十年前的太陽花,包括 2024 年的青島行動,也都有類似的物資捐贈,類似的 Z 世代公民行動特徵。
現場轉播的三個螢幕,加上定點及懸臂式攝影機,在不同位置紀錄舞台及人群反應。這些多螢幕的現場紀錄及再現的科技,也是我們所熟悉的演唱會、運動賽事現場,每個人看到投在大螢幕上的自己在人群中揮動手燈,就更加興奮,也感受到與現場不認識的其它參與者、與遠方觀看直播的觀眾有所連結。主持人帶動群眾高呼口號,也持續介紹不同的公民演說,有 19 歲的女學生、有三十多年前經歷光州民主運動的阿伯、有 15 歲從外地來的男孩中學生、有 21 歲的私立女大生。有的人念出寫在手機上的講稿,有人直接就能談,個個都慷慨激昂的發表演說,抗議總統之餘,不少人藉此提出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對於政治時局的不滿。不論台上台下,感覺大家面對鏡頭都已有準備,吸睛的標語製圖,面對鏡頭的喊話,都非常厲害。甚至第一天的抗議現場,因為彈劾失敗,現場大螢幕立刻亮出未投票的議員手機號碼,號召民眾打爆這些議員的電話,也在網路社群媒體中廣為流傳。
另外,在前一天抗議人潮開始出現時,我們的手機就一直收到「公共安全警示」的簡訊。因為太多人湧入汝矣島站及國會議事堂站,地鐵公司為疏散人群,立即公告這兩站將會過站不停,要民眾注意。因此當晚我們雖沒到現場,但一邊盯著電視觀看即時新聞,一邊用翻譯軟體了解新聞上的標語及談話,當晚就知道「彈劾表決失敗」的消息。然而 12 月 7 日這晚集結數十萬人的現場,已在主流媒體擴散,也在社群媒體上傳開。我盯著南韓獨立音樂人李瀧的 IG,看到她上傳與友人在人群中跟著 K-POP 歌曲大聲呼喊抗議的影片,幾乎是像是歡樂的嘉年華,立即感到當晚的沸騰。不消說,和我一樣看到各方社群媒體動態的人,應該不只有看到第一手現場畫面的悸動,也激發自己想親臨參與的心情。媒體的再現,不論是大螢幕或是每個人手上的小螢幕,都能將「現場」變成奇觀(spectacle),把所有人變成觀眾,這是當代已愈加日常化的媒體景像,也是以「可擴散」(spreadable)為創意核心的社群媒體邏輯。

當我們隔天再回到廣場,人數明顯已沒有數十萬規模,但出現了更多昨天無法前來今天才加入的人群。表達不滿、要總統下台的呼聲一樣震耳,標語一樣揮動。為了更快聽懂台上聽眾在講什麼,而不是一直來回問 Minjin,我打開翻譯軟體的麥克風功能,直接看手機上跑出的中文翻譯,大約也能理解八成。手持螢幕又看著現場大螢幕的我,仿彿進入元宇宙的多視窗世界,只能讚嘆數位科技、AI 與行動通訊的快速進展。
在 K-POP、日本動漫文化中成長的 Z 世代
在幾輪公民演說及抗爭訴求後,主辦單位說:「運動時間到了!」
這時集會彷彿進入魔幻時刻,播放起讓全場跳動的 K-POP 音樂,現場頓時成為萬人演唱會、舞會。一排排特製的應援手燈閃爍,像月光下的海浪,在入夜的會場閃閃翻滾,人人帶著笑舞動身體,冷風中隔外歡樂溫馨。青少女不時拿出手機拍攝自己的手燈在抗議現場的照片,與友人頭靠頭歡樂自拍,再立即上傳。不只是示威運動中的象徵物由「燭光」轉為「手燈」,不會被吹熄或更堅固,而是它更閃耀繽紛,更可被拍下、被展示,標示地點再寫上個性化說明,這才算完成。抗爭由表達訴求變成 Z 世代更熟悉的自我展演,也讓 K-POP 文化無違和地融入新世代政治抗議行動中。

而在那一刻,K-POP 原本相當洗腦似乎沒什麼意義的律動,在抗議現場中長出新意。這些歌曲除了有被喻為「21 世紀韓國示威運動的時代象徵」,SM 女團——少女時代(Girls’ Generation)的〈再次重逢的世界〉(Into The New World),象徵抗爭者攜手克服逆境,進入新的世界,早在 2016 年抗議朴槿惠的運動中就廣被使用,引發年輕群眾情感共鳴。但在現場中,其實動感性感的典型 K-POP 歌曲也很多,像另一 SM 女團 aespa 的歌曲就非常受歡迎,當然還有帥氣奔放的男歌手 G-Dragon,男團 SEVENTEEN、BTS 的神曲,更別說近期你我都能跟著唱的爆紅歌曲,BLACKPINK 成員 Rosé 與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合作的〈APT.〉。
但除了 K-POP,這些年輕抗爭者其實也是動漫世代。伴隨他們長大的,還有千禧年前後風靡全世界青少年的日本動漫作品,像是《數碼寶貝大冒險》名曲〈Butter Fly〉,我在現場聽到韓文版的全場跟唱,熱烈的旋律一出現,年輕抗爭者個個像動畫中「被選召的孩子們」一樣熱血,大聲唱和,壯觀的場面真是感動。
運動歌曲、「民眾歌謠」的變身改造
其實韓國有悠久的工運、社運及民主運動中的運動歌曲,被稱為「民眾歌謠」(민중가요)類型。比如1980年代著名的光州民主化運動紀念歌〈獻給你的進行曲〉(임을 위한 행진곡),在這次運動中還是沒缺席,民眾歌謠作為運動歌曲,特色就是與流行歌曲有所不同。但從 2016 年燭光示威中崛起的少女時代〈再次重逢的世界〉,再到 2024 年這次反對尹錫悅運動中大鳴大放的 K-POP 歌曲,似乎「民眾歌謠」已被變身改造。加入新世代 K-POP、動畫 OP(片頭曲,opening theme/song)元素,更能吸引年輕人、鼓動年輕人,更有共鳴,甚至更歡樂,更有力量。對歌迷而言,這些金曲可是如數家珍、陪他們在迷茫的青少年時期找到方向,讓他們心跳加速,熱血爆表。而且舞曲多一些,在冷天中更是絕配,大家為了驅寒,都很樂意跟著唱跳。
我好像可以感受到這些Z世代的心意:我們要安心的快樂,別想剝奪,別想用愚蠢的老式軍事戒嚴來威脅!我想這群廣場上的青少年,應該永遠不會忘記這樣的政治啟蒙。雖然在 2011 年的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等公民抗爭運動出現以來,網路及數位科技、社群媒體就在各國的社會運動中,展現新的動能,嘻哈音樂、饒舌歌手加入創作抗議歌曲攪動政治局勢,也早有先例。但這次的 K-POP 融入示威抗議現場,卻是更大規模的、由歌迷所擁護的流行文化、流行歌曲,化為直接的政治表達。將政治抗議、社會運動與流行文化的界線打破,不需誰帶領,而是自發的一首接一首合唱,快速的改編挪用歌詞,由下而上地迸發能量。由有共鳴的音樂連動聽覺及身體,轉換出激情與力量,過去在迷的世界裡原本只是表露對偶像的愛,表達自己的認同,但現在卻能無縫接軌,轉化為對這個社會的愛、對自己未來的意見。我們真的可以感受到:原來抗爭場景中的歡樂,比起悲憤,更有力量!

雖然抗議很快落幕,但媒體奇觀所帶來的圍觀群眾容易四散也很健忘。關注這個抗爭或許是我們深入了解南韓當前政治社會困局的契機,也無需過度擁抱科技烏托邦,因為「把政治參與當成網美打卡」與「網路同溫層的極化」,很可能只是一線之隔。數位科技、動漫及 K-POP 文化所孕育的新世代,正在帶來不同的數位參與、社會動員與新的集體情感內涵。這大概是這次南韓戒嚴抗議現場,值得我們未來持續關切的科技社會互動新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