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沒行動能力?南方新手村的腳勤觀察

文/江欣樺(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今年(2024)八月,我從日本東京一路飛往南方,菜鳥教授的新手村位在國境之南,一個總是被說「沒有車,就是沒有腳」的地方小城市。我從大一開始騎腳踏車通勤,後來到京都留學,也繼續騎著陽春的淑女車趴趴走;而在東京工作期間,徒步十幾分鐘到地鐵站乃家常便飯,公車更是一小時沒幾班,基於時間考量,加上對「滿員電車」的抗拒,騎腳踏車三十分鐘、來回超過十公里,就成為我每天的上班路日常。回到台灣,我一個徹徹底底的「台北俗」,上次騎機車已經是大四拿到駕照那天,四輪更是連電腦遊戲都開不出停車場。儘管高屏地區的公共運輸市占率遠不及台北(參見圖 1),南方親友們幾乎是膝跳反射地強烈建議「趕快去生一台機車」、「趕快去報駕訓班」,但已經習慣大眾運輸和腳踏車通勤的我,還是仰仗著自己在都會養成的「腳勤」之力,興沖沖地申辦南高屏 TPASS 通勤月票,以「無坐騎」的姿態,登入這個陌生的新世界。

機車賽博格與丈量世界的方法

移居南部的第一個禮拜,我先在高雄暫住旅館,再沿著火車站尋覓住處。雖然已經知道南部是個「機車社會」,身為(戶籍上的)嘉義人,也會假裝內行地開「從前門到後門就想騎車」的玩笑,但當我真的在騎樓底下鑽過縫隙、行經機車走走停停的夜市,感受到的不只是以車代步的習性,更是一種「以機車為腳」、接近「機車賽博格」的生活狀態。相較於乘坐汽車需要一連串的啟動程序,機車操作簡單明瞭,因而更像是移動身體的延伸。

機車賽博格具體展現在空間和身體兩個層次:在空間層次上,由於它的機動性高,加上對機車臨停管制鬆散,停門口成為一種常態,人們得以騎著機車無限逼近起點(自家門前)和終點(店家所在的騎樓或路肩);甚至在 Google map 的店家評價中,停車方便與否也成為常見共享資訊。因此,走在高屏市區街頭,幾乎看不到像我這樣拎著大包小包的「純路人」,大家不是剛停好車,就是在要去牽車的路上。在身體層次上,除了步行或腳踏車不被視為一種移動選項,眾人也經常以機車移動為前提衡量遠近和時間。像我在高雄遇見的房仲,就經常會說該物件「離車站很近」,直到我再次詢問實際距離,得到「騎車十分鐘內」的答案(使用的尺度甚至是時間而不是物理距離),對方才會在我沒有車的現況中面露難色。有時,學生也會推薦我鄰近鄉鎮的店家,說「騎車一下就到了」,但我就必須倒推換算實際距離、打開 Google map 研究點到點之間的交通配置,才能「轉譯」為我這個「無腳之人」的遠近判斷。

儘管 YouBike 在屏東市區的站點不少(參見圖 2),加上電輔車普及,通勤月票前三十分鐘免費,我也習慣了上班搭公車、下班騎 YouBike 的通勤生活。電輔車的時速最快約為三十公里,在路上移動的體感已經接近機車,但因為移動路徑受到站點分布限制,前後仍需步行一段距離,加上共享車輛畢竟無法提供私有運具「人車合一」的一體感,賽博格的轉化程度相對有限,所以更像是公共運輸的變形。特別是騎到不靈光的電輔車、夏日炎炎賣力踩動踏板時,感觸更加深刻。

時間/路徑的裝配與協商

我在台北、京都和東京公車通勤的經驗,常常是踏上低底盤公車,站在人群中努力穩住自己;而屏東連市區公車都是四排座位的遊覽車形式,初來乍到之時,難免有點搭車出遊的雀躍感。比起制式化的市區公車,屏東公車多了一點駕駛人的個性,展現在駕駛座附近布置玩偶或照片等小物、播放風格各異的歌單,有時搭到台語歌專車,有時則是陌生的流行歌,座位前排成為搖滾區,這種日常中的非日常片刻,亦不失為一種樂趣。

以上描述完全可能是我台北俗、加上南方生活蜜月期的浪漫思考。不過,連在屏東土生土長的本校校長,都曾表示他沒搭過屏東公車,那麼公車到底都是誰在搭?我在車上遇見的乘客,平日多為學生或長輩,除了上下班時間,乘客數量往往一隻手就數得出來;假日則會出現一些親子檔,或者身著便服的年輕學子,週六早上更是幾乎滿座。就我平常搭乘時間十五分鐘左右的觀察,市區公車從轉運站出發,不論平假日幾乎都沒什麼中途上車、或者搭不到五站就下車的人,可見除了前往學校、圖書館、醫院等公共設施的旅客之外,跨鄉鎮的移動仍居多數。

跟說走就走、隨到隨停的機車相較,仰賴公車移動就時間或路線而言,顯然沒什麼自主性。也因此,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得和自己「協商」點到點之間的移動方式。比如公車每個時段班次密度不一,若是抵達時間和預定行程搭不上,就要考慮改騎 YouBike;有時我下班走到校門口,才發現 YouBike 站空無一車,只能前往下一個站點碰碰運氣,又或者最近突然發現了離家更近、位置隱密的 YouBike 站,結果白天還空空的站點,晚上竟一位難求;以上種種失靈,都比不過雨天下班無法騎車、公車又不知何時抵達的坐困愁城……。

直至開學第八週,感謝學生提點,我終於從不是每輛公車都有的路線指引裡,下載到了資訊最完整的公路客運 app。自此,去程不須再根據 Google map 的起站發車時刻掐指推估,晚一步就目送公車離去,回程也不用在校門口的公車站苦守寒窯,大大提升了我「裝配」日常移動的精準度。

等待被看見的行動能力

在南部走跳兩個月,我已經習慣忽視汽機車盤踞的騎樓,反正大馬路靠邊走就是了。姑且不論步行環境遍布障礙,行人的存在感低落,同時也反映在人們對大眾運輸的看法。高雄房仲曾介紹我轉乘輕軌的物件,對七月剛到阿姆斯特丹參加 4S 年會 [1] ,體驗過荷蘭通勤路線的我來說,不禁有種異國風情的浪漫想像;而房仲隨即補充,他有位客戶打算在同區域置產,希望物件鄰近捷運站,但不要輕軌佔用車道影響出入,可見政府基於減碳期待大力推廣的運輸系統,仍會因為車輛優先的生活習性遭受拒斥。

後來,我在屏東車站附近租屋,距離火車、公車和 YouBike 站點走路約五分鐘。有賴於屏東市中心的規模小而密集,我的食衣住行需求,幾乎都能在徒步十五分鐘的範圍內解決;相比高雄商圈林立分散,再回想起留日時期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奔波,入住第一天,我就和台北親友大讚屏東市「生活機能最強」。此外,系上老師們大多騎車或開車通勤,我這隻「沒長腳」的菜鳥,遂成為守望相助的重點關懷對象。報到當日,系主任開車載我認識周遭環境,殊不知途中意外拋錨,而主任除了緊急呼叫道路救援之外,立刻又打了電話,請系辦同仁開車載我回學校,不只救車還得救人;上個月山陀兒颱風來襲,系上老師不僅特地開車送我回家,甚至颱風假放到第三天,還有老師來訊關心需不需要載我去採購物資。受寵若驚之餘,「看得見的沒有行動能力」彷彿成為我的一大特徵;不過,回顧我在屏東市區生活兩個月的新手村經驗,即便需要花點心思進行協商,但在技術物(特別是公車和 YouBike 的 app)的支持下,其實也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寸步難行。無論是藏身在臨停車輛背後的公車站牌、停車場一隅的小型 YouBike 站點,或者我最近才在車站發現的大眾交通導覽圖(圖 3),城市角落還有更多的移動能力,等待被裝配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根據南高屏通勤月票 app「MeNGo」的估算,我從八月中至今的減碳量為 67.1 公斤,對地球環境也算盡了棉薄之力。走出屏東市這個小而美的新手村,國境之南還有更廣袤的世界等待我去探索;系主任給我的期許是第一年考取汽車駕照(或至少敢騎機車上路),倘若到時我換個位置換個腦袋,就再來更新續集吧!不論最後成為哪種移動科技的賽博格,我對屏東一見鍾情的剎那,永遠都會停留在初訪屏東大學那天,依照老師建議從車站騎 YouBike,在南國烈日與陌生道路之間,抬眼就看見的大武山。


[1] 2024年7月16至19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 Quadrennial joint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SST) and the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S)。

參考文獻

交通部(2024)。111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公共版)(AG100010)【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涵多路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