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涵多路 Posts

2022-03-28

這批特立獨行的產婦,常以自己的身體經驗來理解原有體制的問題,並驗證新理念的成果。阿萍醫師的身體經驗不只是自己挫折的孕產歷程,還有在行醫的疑惑,也藉由磨練不同的孕產照護技藝,確認實作的方向。發聲型出走的產婦不只是實踐自己的理想,也以互助的形式,為他人創造新的可能性,這包括昔日國際母乳會成員的串連,以及今日的生動盟。而阿萍醫師的行動場域在專業健康照護服務的提供,偶會出現志同道合的夥伴相挺,而她也奮力讓自己靠行的醫療院所打開不同的模式,並同時與助產師合作,創立助產所,並持續連結其他醫療專業,包括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甚至中醫師。

2022-03-21

因為明眼人對於「看」這件事的理解太狹隘,認為「看」一定是眼睛,而且事實一定是自己眼睛看到的那個樣子。但如同〈明盲如何共處〉一文提到過的,盲人用眼睛以外感官所形成的經驗世界,經常是超乎明眼人想像的、難以理解的。因此不要把明眼人想像的社會規則加在盲人身上,常提醒自己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是特定時空下制度與物質實作的結果,如此才可能對他者產生真正的理解。

2022-03-15

在當代中國,中醫通常把他們的醫療工作描述為與西醫徹底對立的。例如,西醫被認為在治療急性病與器質性病變(acute and structural conditions)時較為有效,而中醫則擅於處理慢性病與功能性病變(chronic and functional conditions)。儘管醫師們純化了這兩種醫療體系的對立,但他們在臨床工作時仍積極追求二者的整合。換言之,臨床工作的混雜性與在論述本體時的純化工作緊密相關。

2022-03-07

在戰事中,透過社群媒體打造出讓人感到透明且直接的政治溝通、利用迷因引發分享及共鳴,並針對網路世界對尖端科技的迷戀投其所好,成為烏國得以贏得網路鄉民的共情共感,進而自發地展開許多協同行動(collaborative actions)——即不共時、不共地、甚至沒有共通的語言文化,皆能在共享的平台上展開相互呼應的個別行動。

2022-03-01

想想哆啦A夢的劇情設定,每次提供給大雄使用的器具,被胖虎跟小夫搶去亂用,結果往往落得適得其反,甚至釀成大禍;原來漫畫家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對過度仰賴科技有所擔憂了。石黑一雄筆下那個悲憫、忠誠,渴望陽光的克拉拉,終究也沒有解決人類的孤獨,反而映照出一個反烏托邦的黑暗現實。至於《天兵阿榮》用一隻秀逗的機器人來反省不夠民主、無法照顧弱勢的大數據,固然很有啟發性;但是若現實中照顧機器人當機了,究竟會帶來多少災難呢?

2022-02-22

「地下水是誰的」從來就不是可以用言語、規範或制度可以解決的問題,更涉及不同行動者藉由(例如)圍繞著水井周邊的物——水、電、馬達、鑿井設備——來試圖編織出其他行動者必須照著走的形勢之過程,以及其中(往往是沈默的)鬥爭。

2022-02-14

從STS觀點來看這項技術的話,我們還會發現拼板舟的製作過程更有深意。主要是依據船體形狀、部位,依照部位的不同而使用各種特定木質的材料;而且因為尋找合適的樹木部位,可以順著樹木生長的紋理,不只有合適的形狀,板與板之間可經過精密的考量,以求能緊密接合,後續填縫工作也較為容易。此外,這種作法也能有比較好的材料強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用最少的材料,因此需要砍伐的樹木能降到最少,十分具有永續發展的精神。

2022-02-06

有關電流如何在元件中傳來傳去?它又是走哪條路徑?其實大多數的時候是看不到的,通常只有被電到時會驚叫一聲(如果還可以叫的話)。然而隨著科技迅速發展,現代的電子產品幾乎是由積體電路主導,原本應該是由為數眾多的零件,例如電阻、電容、二極體、電晶體等等組成的線路,都化身成為一個個整合的晶片,拿到手上看到的只是帶有一根根接腳的超小黑盒子,以及晶片的資料說明書(datasheet),實際的電路已經是離大家越來越遠。

2022-01-27

作為生產事件的當事人,於是認為這個生產文件應該是個呈現特定墓誌銘的藝術事件:「這裡埋葬了一篇無法被辨識出寫作者的讀書心得。」透過這個事件,我們發現社群網路中的黏稠集體性:即便唬爛文字脫離了生產(作)者,生產器編碼者,但是卻會緊緊黏在「評論者」的社會環境當中。在學術作業生產器的藝術事件元宇宙裡,是否也呈現「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就是鬧劇」呢?

2022-01-19

「222根,很好記吧!」這可是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沒有這麼多根刺,我猜臺灣不會發展出這麼豐富多元的虱目魚飲食文化,從連骨帶肉弄成魚丸,到中秋烤肉的魚香腸,再走到一種極緻,把整尾魚放到陶甕裡,滴出純淨、高品質的虱目魚精。在廚房、餐廳、超市、電商,盡是虱目魚的身影,只是跟分解仔一樣,型態變化萬千,只為了這一代不懂魚刺的學生。

2022-01-11

藻礁公投這一題,涉及我們不要缺電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用什麼電?我們如何才能用電?我們如何確保按照電力供需計畫順利地走下去?本文嘗試用筆者有限的學力與觀點,以能源正義與風險治理的視角,提出以下四點對於此案的初淺分析,希望本文在臺灣轉型時刻留下丁點紀錄、提供後續參考,並且期待早日邁向永續能源社會。

2022-01-06

In this story, the efforts by activists, self-identified as “water protectors,” focused on 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al world through timber, tipis, knowledge/operations centers, and prayers. This infrastructural strategy was central to their defiance of an energy transport “Dakota Access” oil pipeline as well as central to their defense of homeland territories. Their work opens up new conceptual horizons for “seeing” the relational work of energy infrastructures in Indigenous projects for self-determination and may inflect a much-needed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justice (IEJ) perspective to anthropological and STS discussions on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2022-01-05

這篇文章將透過一段文字和數張照片,訴說一個位於北美達科塔蘇族領域(Lakota Sioux territory)的原民環境正義運動,提供台灣南島原住民的能源基礎設施一個比較的視野。在這個故事中,自稱為「水的保衛者」的行動者使用木材、梯皮帳篷(tipi)、知識/運作中心、和祈禱,打造出一座佈滿基礎設施的世界。這個側重基礎設施的核心策略,不只展現了他們對「達科塔輸油管」(Dakota Access oil pipeline)的抗爭,也呈現出蘇族人對於家園領土的保衛。他們的行動打開了新的概念視野,讓人們「看見」在原民自決下,支撐能源基礎設施的關係性工程(relational work),並且刺激人類學及STS在討論基礎設施的政治與詩意時,折射當前亟需的原民環境正義視野。

2021-12-29

小詹的這段話,讓我想到近年推動食物設計不遺餘力的荷蘭設計師Marije Vogelzang在接受專訪時就認為,疫情期間我們更多在家煮飯、更多彼此分享,其實應該更加感恩。疫情期間,撇開財政部仍然堅持不開放網路賣酒不談,我們其實得以從這些因應「啤酒」無法社交的相關設計中重新檢視「社交」在你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我們應該慶幸不用再與不喜歡的去居酒屋甚至二次會,我們應該高興能以線上飲酒的方式進行團隊建立,我們應該正視社區酒吧對於社區生活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思考以社區所有權來經營酒吧的可能性。最後,也最重要的,我們應該因著啤酒的多物種釀造的「物性」,開始想像以精釀啤酒作為一個開啟多方連結、社會創新的可能性。

2021-12-22

體重控制不是個人選擇,每個人與多層次的社會結構、組織和脈絡交會作用,形成各種動機、意義和和經驗,牽動的是複雜的互動協商過程。經歷幾十年與日抗戰才從高山上被集團移住到平地的族群(例如布農族),離開祖居地採集狩獵的生活不過是八十年前的事,旋即進入現代國家體制、金錢經濟和同化政策,到城鎮就學工作面對的歧視,用陌生的語言和思考方式與人競爭,在全球資本主義運作中,在工地販賣勞動力蓋自己買不起的房子,在工廠生產線製作組裝自己不會有機會使用的電腦。階級的再複製和循環,社會經濟條件與健康的關聯,不難與全世界的原住民族都在健康不平等的彼端做連結。

2021-12-16

在核四重啟的公投中,我們不時看到誤導民眾的資訊,或者宣稱科學卻似是而非的話術。這是為什麼我與來自清華、中山、中興、東華、政大等跨科系學者近日聯合召開記者會,駁斥諸多錯誤資訊與論點,我們也從各自專業領域提出核四重啟在「工程技術」、「忽視核安」、「核廢難解」、「解決空污」、「承擔核災」、「經濟效益」、「五年發電」、「違反正義」的八大不可行。

2021-12-06

很多問題其實不是科學爭議,而是基於有限的科學證據加上各種價值的選擇而來。關於四大公投,很多的科學論述其實都已經隱含了不同的價值選擇。關於萊豬與藻礁,究竟現有的科學研究說了些什麼?政府與各種陣營的專家又是如何選擇文獻的?科學溝通到底要怎麼溝通才會通?本次座談會,讓我們更加深入萊豬與藻礁所牽涉的科學知識,以及其巨大的限制。

2021-11-30

如何設立一套常規化的機制內建於花東基金的運作,促進花東公民社會討論,凝聚地方共識,並推動公私部門協力的系統化機制建立?
花東區域合作平台、微型經濟模式的地方串連整合,如為花東永續發展的未來路徑,如何更具體地內建或修正花東基金的實際運作?

2021-11-26

線上零工經濟有許多別名。曾經,它是眾星拱月的共享經濟、眾包經濟、微工作;而今,它對社會與勞工帶來的負面影響逐一浮現,零工經濟、甚至幽靈勞工等詞語的出現,提醒人們關注這些透過數位平台所中介的勞動現場--低薪、無保障、削價競爭、失去社會支持網、自我剝削、上癮與焦慮、勞工成為演算法中隨時可被替換的變數。

2021-11-16

許多人問起台北捷運到底是由哪一個國家來興建的,如果扣掉作為「客人」買進專業服務與系統以及擔綱土木結構建設的台灣本身的話,我會說是六個國家:英、德、美、法、日、加。這樣六國聯軍共同打造台北捷運的狀況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