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謝鑫佑
校訂 / 洪靖
2025 年 2 月 7 日,陽明交大出版社這日舉辦的最後一場講座,於 2025 台北國際書展現場展開。三位在科技與社會研究(STS)領域耕耘的學者/老師——陽明交大科社所所特聘教授郭文華、清大通識/社會所副教授林宗德,以及中正不分系助理教授洪靖,以 STS 角度為切入點,談述近年熱門的動漫與特攝作品,嘗試透過解析日本次文化,讓我們更為理解科學、技術、文化如何交互影響和作用。
【郭文華】原來大叔是這樣讀輕小說的
郭文華老師以輕鬆卻充滿深度的語調開場,首先回顧了 STS 這個研究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並提及自陽明交大自吳妍華校長時代以來,系所如何推動 STS 相關研究與出版。郭老師指出,STS 並非僅是一門理論,而是活生生的實踐工具,其核心在於顛覆傳統思維、挑戰固有知識體系,並以跨領域的方法去理解科技如何與社會互動。
在談到閱讀文化時,郭老師從「不同世代的閱讀選擇」切入,認為家長或長輩往往以自身價值觀強加於孩子,但新世代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閱讀偏好,書展正是一個讓各年齡層探尋新知與文化的平臺。他特別提到,透過閱讀,我們不僅學習知識,更能從中理解社會現象,大學老師著書論作也是大學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

為了說明STS如何應用於科學與文化的交叉議題,郭老師解析了輕小說改編的動畫《藥師少女的獨語》,說明該作品如何從醫學、藥理乃至社會結構等多角度呈現知識傳遞的歷程。老師指出,「藥師」這一角色在歷史上擔負著藥物調配與管理的任務,其意涵與現代醫藥專業大相逕庭。透過STS視角來看《藥師少女》主角貓貓,她遊走於各種不同的地域(花街、宮廷、尚藥房),以知識傳遞、改變原有的醫療現場,動畫並藉由「毒」與「生」的互映與轉化、甚至是性別轉化(男主角之性別)。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知識並非自明,而是在特定社會與文化背景下逐步構建出來的。因此 STS 不只是停留在書架上的理論,而該是實際運用在翻閱、思考與實踐中,進而推動社會與文化進步。
此外,郭老師也談到了出版與閱讀之間的互動關係。他認為,出版歷程反映了知識如何從實踐中提煉,再透過不同形式進入公眾視野。舉例來說,許多次文化現象——如動漫、輕小說等——不僅是商業娛樂,更是知識與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這正好與STS強調的跨界對話與整合的精神相符。
【林宗德】從《地》談科學革命與知識錯置
林宗德老師以漫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為引子,討論天文學與地球科學主題的思考。他以歷史的角度檢視科學思想的演進,探討了知識如何從中世紀自由藝術教育中萌芽,再經由知識傳承最終影響到哥白尼革命。
所謂的中世紀的自由藝術教育,包含了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學等科目,是當時知識體系的基礎。哥白尼在其求學與成長過程中,便是在哲學與天文學教授家中寄宿,開啟了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這種跨領域的教育模式,正是促使他後來提出日心說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地》也利用「小孩子做選擇」為題,讓 12 歲的虛構主角拉斐爾為捍衛科學做出生命抉擇,以象徵著早期教育中知識的篩選與取捨。

此外,林老師也指出了《地》中時代與地域錯置的問題。他提到,該作品的主要架構在哥白尼的時代之前,挪用了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之後所引發的知識大變革。他也舉例動畫移置了日本江戶時代在公開場合算術繪馬和算額的文化現象,以便添增劇情的戲劇性。
最後,林老師引用《追蹤哥白尼》一書中的比喻,闡明科學理論必須具備整體協調性,否則就會像是「怪物」一樣零散無法成體。這種觀點強調了知識整合與系統性思考的重要性,提醒我們在面對現代複雜問題時,必須從多角度審視問題。
【洪靖】《哥吉拉》是誰的替身?為誰背負了原罪?
洪靖老師的講題圍繞哥吉拉近年形象的轉變,透過解析哥吉拉的隱喻如何在「科技」、「自然」、「人類」三者之間游移,討論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對科技與自然力量變遷的詮釋。
洪老師首先談到 1954 年日版的《哥吉拉》,指出該作品眾所周知是對(兩顆)原子彈的控訴和反思,當中的哥吉拉看似生物但其實象徵的著人類製造的科技。但這種反省在美版的哥吉拉消失無蹤,尤其 2014 年美版《哥吉拉》完全將其視為自然界生物,透過吸食核能來作惡的反而是劇中的反派穆透。
洪老師接著指出,2019 年的美版《哥吉拉:萬獸之王》相當有趣,劇中作亂的反派是被生態恐怖主義者喚醒的各種遠古巨獸,這些巨獸所經之處猶如氣候變遷的慘狀,象徵著對大自然對人類反撲,而哥吉拉之所能夠放大絕打敗牠們,是因為人類提供的營養劑——核彈。洪老師認為,哥吉拉回歸隱喻核能科技,反映了2019年前後世界對核能態度的轉變:核能是必要之惡,因為更大的惡——氣候變遷——就在眼前。

至於 2021 年美版的《哥吉拉大戰金剛》,洪老師指出,哥吉拉在劇中的表情和行動非常接近人類,社會性十足,以至於整部電影其實就娛樂取向的怪獸打架,而後續的《哥吉拉與金剛:新帝國》也是如此,值得討論的議題並不多。
洪老師認為,2016 年的日版的《正宗哥吉拉》相當值得記上一筆,該片的災難場景明顯隱喻 311 福島核災,而哥吉拉本尊則猶如移動的核電廠;劇中大量的會議文戲,則是導演對日本官僚文化緩不濟急的控訴。日版《正宗哥吉拉》的結論與美版《哥吉拉:萬獸之王》非常接近:肯定哥吉拉所象徵的核能角色,而人類能做的則是與牠/它共存。
透過對比不同版本的哥吉拉,洪老師讓聽眾看到, 哥吉拉並非只是電影中的怪獸角色,它同時映照出人類對科技、自然、乃至於人性的想像,會隨著時代有所改變。
STS 的魅力、反思與發展
講座雖分為三部分,但三位講者從不同角度所提出的觀點卻彼此呼應,展現出 STS 作為一個跨領域方法論的獨特魅力。
郭文華老師從閱讀文化和學術責任談起,指出知識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出版、教育與實踐中不斷傳遞與演進;林宗德老師則從歷史教育與知識體系的角度,探討了知識如何在不同時代被建立、傳遞;洪靖老師則以影視中的哥吉拉為例,呼應 STS 的本質:探究科技、自然、人類的複雜關係。
三位老師均強調,僅僅將科學理論擺在書架上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如何「翻」閱、應用和實踐這些理論。這場講座從閱讀文化、知識傳承到影視符號的解析,呈現出 STS 跨領域研究方法與觀點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