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謝鑫佑
校訂 / 洪靖
2025 年的臺北國際書展上,陽明交大出版社於 2 月 8 日的最後一場講座迎來了郭文華(陽明交大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林宗德(清華大學通識中心/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以及洪靖(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助理教授),三位在科技與社會研究(STS)領域耕耘的學者/老師,從不同角度出發,分別探討了數字素養、聲音與建築殘響、以及技術自主或共生的未來。這場講座不僅讓與會者看見 STS 的多元面向,更激發大家對現代科學與文化交織議題的深刻反思。
【郭文華】數字大小重要嗎?原來大叔也會在意尺寸!
郭文華老師以「夜話科學 / 次文化之『你有數字病嗎?』」作為本段開場。他強調,長期以來外界總是問「STS 是什麼」但他認為問題不在於定義,而在於實踐——真正重要的是「STS 能做什麼」。他引用了翻譯書《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指出數字本身並無問題,問題在於如何運算、解讀與應用。
郭老師指出,現代社會中數字素養與數學素養常被混淆:數字素養強調的是如何理解和運用數據,而數學素養則著重於邏輯和運算能力。他以瑞典原版書名「數字動物」(Sifferdjur)為例,說明當這本書轉化成英文版本後,焦點變成「如何透過數字解放自己」,而中文版則以「你有數字病嗎?」作為警示,呼籲大家警覺:在疫情期間,我們日益依賴疫苗覆蓋率、感染人數等數據,但若缺乏數字素養,很容易被表面數字所迷惑。

在郭老師看來,STS 不能只是空談理論,而必須落實於「翻」與「做」的實踐中。他呼籲「看細節,開腦洞,懂科學!」,希望我們從數據之中發現問題,質疑看似客觀的數字,進而尋求真正的自由與解放。他舉例道,黃仁宇曾指出,現代國家靠的是精確數字與資訊來管理,而非憑感覺行事;然而,如果我們僅僅依賴這些數字而不理解其背後的運算方式,便會陷入一種被數字牽著走的「數字病」。郭老師引用該書作者麥可.達倫(Micael Dahlen)與海里格.托爾布約恩森(Helge Thorbjørnsen)的觀點,提醒大家:數字看似永恆不變,但在不斷運算中會產生原本沒有的新意義,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批判性,實踐所謂的「數字自由」。
此外,郭老師也談到數字如何成為一種跨領域語言:它既能描述自然世界的特徵,也能獨立進行運算。這種「隱身的數學」既存在於純數據中,也滲透在我們日常的文字與圖像裡。正如經濟學家寇斯(Ronald Coase)所言,現代經濟學中許多看似無法言說的蠢事,如今卻都以數學公式呈現。這種轉變既反映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揭示了當代社會在數字化浪潮下的轉型與挑戰。
【林宗德】當人類模仿天堂的聲音……
林宗德老師從聲音與空間的角度切入,他以音響學和建築聲學為例,探討「殘響」——即聲音在空間中反射、疊加後所形成的持續效果——如何影響文化傳播與社會體驗。
林老師首先引用了利歐.柏仁內克(Leo Beranek) 的著作《音樂廳與歌劇院》,這本書詳細說明了音樂廳和歌劇院在設計時如何考慮聲學效果,目的是讓音樂能在空間中達到最佳表現。林老師指出,這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聽覺享受,更在於透過聲音創造出一種集體情感與神聖氛圍。例如,位於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其建築設計使聲音能夠在教堂內完美傳播,從而強化了宗教禮儀和音樂表演的感染力。

林老師還引用了有關早期美國聲音文化的資料,展示了不同地區教堂在聲學設計上的差異。從英國的教堂到美國早期的宗教建築,各自獨有的聲學特點不僅影響了講道與音樂演出,更在無形中塑造了文化與信仰的傳播,尤其在中世紀天主教堂中,由於建築多採用堅硬石材,聲音反射效果顯著,雖然講道內容因語言障礙而模糊不清,但那份回音卻營造出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氛圍,使信徒感受到一種超越現實的神聖力量。
林宗德老師透過這些歷史案例,強調科技(在這裡指的是聲學技術與建築設計)如何在不經意間影響了人們的認知與行為。聲音不僅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更是一種具有情感和文化意涵的力量。這種從殘響中獲得的美學體驗,正是我們今天在現代建築、音響設計中不斷追求的目標,也為當代社會如何整合科技與文化提供了重要啟示。
【洪靖】誰最期待手機快門安靜無聲?
洪靖老師則從技術演化與自主性的角度出發,分析科技如何從最初被視為單純工具,逐步演成被認為出自主性,並與人類形成共生關係。他認為,人們看待技術的角度從歷史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樂觀的工具論
早期,科技被視為人類的工具,目的是幫助我們達成特定目標。這一階段代表著一種樂觀態度,人們相信技術能帶來無限可能。 - 第二階段:悲觀的自主論
隨著科技進步,特別是核能與電腦的普及,人們逐漸感覺到科技似乎開始擁有自主性,其發展往往超出人類的預期。這種悲觀的觀點認為技術可能會脫離控制,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與後果。 - 第三階段:樂觀的自主論
洪老師說明,前兩個階段呈現出不相容的態勢:自主等於不授控,因此必然悲觀;同樣地,工具代表符合人類期望,所以必然樂觀。然而,近年已經出現將矛盾消融的趨勢,認為技術自主性並非全然負面。利如凱文.凱利(Kevin Kelly)提出的觀點指出,技術演化具有類似生物進化的特性,其發展雖然猶如突變難以完全掌控,但突變能否留存仍然要看它與外界(社會、自然、其他科技)的互動是否能夠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

洪老師強調,如果我們承認科技有其自主性,又希望樂觀以待的話,我們需要透過設計(design)與試驗(experimentation)來經營與技術的關係。我們既要認識到技術無法被完全規畫和掌控,也要以積極的態度去設計、試驗並引導技術發展,從而建立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
洪老師以「日本手機拍照一定有聲音?」作為案例,說明這一設計背後其實是一種對隱私與社會規範的回應。這種技術設計並非偶然,而是在設計調整並經過試驗中形成的社會共識,充分顯示了人類如何在不斷的設計與試驗中,與技術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共生關係。
換句話說,技術演化永遠存在著預設目的之外的新效果,也沒有人能夠脫離技術與人類之間的共生關係,我們應該以設計與試驗作為取徑,引導技術走向符合人類福祉的方向,而非單純地抗拒其自主性。在科技已經無所不在的背景下,STS 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實踐策略。
STS 翻轉科學的多重維度
這晚的講座以「用 STS 翻轉科學!」為主題,三位講者各自從數字素養、聲音與建築殘響、以及技術自主與共生的角度,為我們展開了一場跨領域的對話。他們的講述雖各有側重,但都強調一個共同理念:科技與社會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持續互動中共同演化,只有從多角度理解這種互動,我們才能真正解放知識、掌握未來。
STS 的核心在於跨越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壁壘,促進知識與實踐的整合。無論是從數字如何支配我們日常生活、聲音如何在空間中傳遞情感,還是科技自主性如何影響人類未來,這場講座試圖告訴我們:科技本身具有雙重性,既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也可能成為危機的根源;而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數字素養、跨文化視野以及設計與試驗能力,去理解和引導這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