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政宏
在「2011NCKU工程人文進行式」圖上方中間處,有明顯的一艘船:蘭嶼的拼板舟,有兩人駕駛航行,後面跟著幾隻躍出水面的飛魚。蘭嶼島上還有原住民正在造船;而遠處的小島名為Basco,上面也有個人在揮手。這張圖有好幾個可以談的故事。
拼板舟與適當科技
首先是拼板舟。達悟族的拼板舟與世界各地原住民傳統常見的獨木舟製作方法不同,並非對整根原木以斧鑿、燒烤方式挖空中心而得,而是比較繁複地,選擇各棵樹上合適的部位,切取部分後,再加工為適當的板材,然後拼出流線形的船型,因此才被稱為拼板舟。其流線型的外型,在艏艉兩端不只縮尖以減少阻力,還高翹,可以防止上浪;整體的流體動力學性能應該相當良好,可說是原住民工藝水準的菁華表現。
但若不只從科學觀點來看,更從STS觀點來看這項技術的話,我們還會發現拼板舟的製作過程更有深意。主要是依據船體形狀、部位,依照部位的不同而使用各種特定木質的材料;而且因為尋找合適的樹木部位,可以順著樹木生長的紋理,不只有合適的形狀,板與板之間可經過精密的考量,以求能緊密接合,後續填縫工作也較為容易。此外,這種作法也能有比較好的材料強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用最少的材料,因此需要砍伐的樹木能降到最少,十分具有永續發展的精神。
其次,達悟族的拼板舟較小型的單人拼板舟可由一個家庭獨力完成,通常是由經驗豐富的父祖輩,帶領年輕男性完成,使技藝能在家中傳承。而較大型的多人拼板舟,則是由數個鄰居、家族合力完成。因此,這種作法也有助於團結各家族、社區,透過不同年份的互相協助合作,促進情感。
綜合這兩方面來看,蘭嶼拼板舟不論是從材料、工法、工作者各方面來看,都是非常適合這個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小型島嶼的適當科技,而能促進人類與生態的健康互動、永續。蘭嶼拼板舟的技術精湛,裝飾特殊華麗,向來深受人類學家及造船技術史學者所讚譽。因此全球最佳的技術博物館之一德國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還長年展示1950年典藏至今的蘭嶼拼板舟。
傳統建築與適當科技
其次,蘭嶼達悟族的適當科技最厲害的不只拼板舟,也還包括由pazakwan(主屋)、magarang(高角屋)、tagakal(涼台)、Inawururd(屋院空間)組成的特殊建築構造。在蘭嶼這個火山島,各部落位居山腳海邊緩坡地帶,颱風來襲時並無護國神山的屏障,往往需要直接面對從太平洋一路毫無險阻、強襲而來的十七級風雨。這種僅僅露出斜屋頂於地面的得主屋建築,風阻最低,最容易避免強風的災害。反觀現代建築,並沒有特別的降低高度、斜頂等設計,僅依賴較為強固的材料抗風,平時看不出差異,但遇到超強颱風時,其間的差異可能就會凸顯出來。這個適應環境所發展出來的設計哲學與技術,成本並不高,技術難度也不特別大,所以也是很好的適當科技的案例。
南島語族的航海技術
再者,回到海洋。最近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從各種考古、生物基因、語言學等各種證據,都一致支持台灣極可能是東從南太平洋復活節島,西至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的整個南島語族,似乎是從台灣出發,南經菲律賓,再分幾階段快速於幾千年內航海移民的。因此,巴士海峽以及最有可能是移出族群的達悟族、阿美族、卑南族等,在台灣東南海域的活動也就特別值得注意。
達悟族的拼板舟是單體無動力船,也沒有帆,只靠划槳。這與其他南島語族的船舶技術有個明顯的落差。菲律賓開始有邊架艇,也就是單體船旁一側或兩側附上幾根竹木構成的微型船體,可以提供一點浮力但很大的穩度 (抗橫搖力)。南島語族到了南太平洋後,更從邊架艇發展到雙體船、三體船,也增設了帆。航海技術更可以遠到海平面外,並能從身體感受波浪的特徵,例如繞射波,來辨識遠方看不到的地方是否會有個小島。
語言上,類似banga發音、代表船舶意義的詞彙,也是包括從原住民流入台灣閩南語使用者和各南島語族共通之處。技術上與文化上,我們在台灣其實身處南島語族冒險犯難、勇敢無畏、挑戰未知的海洋精神發展的原點。
第一島鏈的戰略要衝
最後,達悟族這片經常航行的海域,往南到菲律賓呂宋島之間的巴丹島與巴士海峽可是第一島鏈的戰略要衝。在最近的南海風雲及未來可能的大國衝突中,都是萬方矚目的熱點。
位於太平洋西岸大洋板塊與陸地板塊交會的火環上,北從阿留申群島,沿著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群島到婆羅洲的第一島鏈這些列島,西邊多是大陸棚,或包圍著南中國海、日本海,完全把歐亞大陸東岸出太平洋的方向圍住,因此各列島之間較寬、較深的水道或海峽,就是掌控歐亞大陸東出太平洋海運的戰略要地。平時可控制、提升航運、經貿往來,戰時則成為戰略物資運送、軍艦戰術運用的重要孔道、必經之地。因此可說,無論平戰,掌控海峽的是立即可控制大陸往來大洋的運輸。巴士海峽正好是這其中一個,特別是它又位於第一島鏈中段,只要能控制台灣南部兩側的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即能控制東北亞(日、韓)、華東、華北的對外運輸與貿易,十分敏感。
偏偏它夠寬夠深,連進出南海的潛艦也是必經之途。但它卻又不是非常寬,以現代的軍事科技能力,無論是偵蒐的雷達、攻擊或防衛的飛彈、船艦、魚雷等,只要部署若干,就能控制。最近南海風雲緊張,各國對於中國在此的擴張十分忌憚,各方軍艦加強巡弋、演習的新聞不斷。
軍事上與經濟上,我們又處在一個被集中注意力、火力的熱點上。活在台灣的工程師,似乎必須深切體認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一直深受國際、文化、經濟、地緣等各種非關科學或技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