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書的問題一直受到重視,早在二十年前網路報紙《明日報》上曾有以潘震澤教授為主力的譯評,仔細而大力地揪出一些科普翻譯書的誤譯處。傅大為曾描述了台灣近年來翻譯書市場的現象與大學教育中翻譯書的問題,特別提到特殊的「審定者現象」,揭露台灣翻譯市場中有資格翻譯者少,又缺乏動機去翻譯,以致需要以審定者的角色出現。潘震澤則深入探討科學書籍與科普書籍翻譯的問題,例如一般常見的錯誤有名詞誤譯、不夠正確、審定者數目與單位的問題等;他也認為譯者的一般訓練與程度不能和原作者差太遠,否則在闡述觀念與描述實驗時會不知所云。王道還則討論大學教授在此的角色與問題,他認為目前翻譯書的特殊生態有兩大原因,一是本地科學與人文的鴻溝大,有科學背景的很少進入出版業,二是科學社群也較有威權體制﹔而大學教授是一些亂象的製造者與守護人,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趕快給翻譯一個適當地位,才能提升品質。陳巨擘則從出版者的角度來看翻譯市場,指出台灣目前學術書籍翻譯市場的問題與危機包括翻譯人才不足且銳減、市場小、利潤低、逐漸失去翻譯詮釋權等。當時,我也曾被譯壞的好書氣得半死,所以分別從翻譯書的翻譯內容及方法與出版流程來看問題。首先,關於翻譯內容及方法的部分,科普書常見的誤譯原因有下列幾項:一是譯者不熟悉學術界及外國生活;二是譯者的基本科學訓練不足;三是譯者常識不足;四是編輯亦有相同問題,否則應可發現誤譯處;五是無審定者,使這些錯誤無從被修正。簡言之,前三項是譯者專業知識不足,不能勝任此書翻譯,後兩項是夠格的把關者的欠缺,屬於出版社編輯流程不嚴謹的問題。然而,並不是沒有好的翻譯方法,我們以一本非科普類的翻譯書《高感性品牌行銷》(辛巴,2001)為例來說明。此書內容在討論行銷品牌的方法,舉的多是美國的例子。而譯者不僅對美國生活十分了解,也有許多精采、值得讚賞的譯註作法:(1) 第一次出現的名詞在中譯時均附原英文名稱;(2)將一些尚無中譯名稱的商品或品牌找出貼切的譯名,並加以說明;(3)將許多美國特有而少為本地人熟悉的事物於括號中以小字體加上簡要的註解與說明。例如,在一些購物中心會看到的商店Bloomingdale以「美國知名高級百貨」說明,或是對「目標連鎖量販」的說明是「Target,美國三大連鎖量販商之一,僅次於K-mart與Wal-mart」,使得對於美國生活不熟悉者也清楚知道這家公司有何特色與地位。又如書中對人的說明,像「山姆.威爾頓」是「Sam Walton,威名百貨創辦人,白手起家。威名百貨即取其姓的前三個字母命名」,這使得對這方面背景知識不足的讀者讀起此書來一點也無困難,時時得到譯者的協助,不會有看不懂的挫折感,而且能順道吸收背景知識;但同時也不會像某知名科普書翻譯者常會透過誤譯、超譯、譯註夾帶譯者自己的評論、看法,影響了讀者對原作的理解。這些都是以往科普書中少見的做法,也應該是科普讀物作者及譯者所應效法的。
所以,我們從上述各項問題可以看到,要翻譯好一本外文書,其翻譯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不只是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而已,至少還必須了解原作者所處社會文化環境。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才,以及如何誘使這樣的人才投入翻譯事業,是提升知識產業水準與國民視野的挑戰。現在跨領域學習開始流行,是否有機會解決這個困境,讓一些學生兼修科技與外國文化後,也能有在產業上發揮的機會,值得努力、觀察。
(本文改寫自作者2002年網頁之〈從「科普」及翻譯看台灣高等教育與現代化的一些困境〉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