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年會一如往常,整個就是場追星網聚、新人探險、老友重逢的歡樂知識嘉年華。目不暇給的主題演講、論文發表、壁報論文、新書介紹、圓桌論壇、論文獎頒發、會員大會兼謙讓/推坑大賽,加上穿插之間的點心飲料和啤酒,活動安排之緊迫,資訊密度之厚實,直讓網路流傳兩天下來僅閉目瞌睡幾張PPT時間的朋友都能被誇擁有一顆新鮮肝臟。一般學會年會都這麼歡樂嗎?還是STS人天生愛跨域,總找機會將位能釋放成動能?
日前諸位新入坑理監事們討論到提攜新世代STS成員之事,個人覺得年會若有些改變,或許更能刺激明日之星大放光彩。我的想法來自過去參加Driburger Kreis的經驗。「德里堡人學圈」(Driburger Kreis) 雖有其歷史,但現附屬於「德國科學、醫學與技術史協會」(Gesellschaft für Geschichte der Wissenschaften, der Medizin und der Technik, GWMT)。學圈其實自1962年便已成立,是一個由相關領域學術新秀運作的公開論壇。通常它的舉辦時間都是在大會的前一天,或者是大會歡迎晚宴之前的那個下午。
學圈主力成員是研究生,負責規劃運作此一年度會前會。也就是說,研究生不只是助理,也不只是個體戶來「參與」學術會議,而是實際操練學術活動中所有台前台後的工作。從工作團隊組成、協調大會、回應社會議題、訂定年度主題、徵文退稿、論文寫作、評論論文,到安排所有活動流程都得一手包辦。從過去的經驗,以及這幾年的網路資訊來看,我真的認為該適度放手與鼓勵,未來的主人翁才能順利成長,否則未來主人翁永遠只能在現在主人翁底下保持「未來的」身分。
「相信」新世代是值得的。若從過去幾年學圈選定的主題來看,我們便可看出新世代的野心與眼光。且讓我們倒著介紹回去吧。
以2020年來說,大會的主題訂為「人文」,聚焦人文學科的發展史。學圈有意無意挑選了一個新穎的概念「Toxikalität」以為呼應。新世代不僅深入探討化學毒性,如《寂靜的春天》裡提到的DDT等除蟲劑問題,更有意將「毒」這個概念拓展至人文學科。譬如處理科學史中經典的柯霍與巴斯德之間的知識與跨國競爭,或者伽利略與天主教會之間的緊張關係。
2019年的大會主題是「科學中的證據」,學圈更為奔放,放眼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討論起「Beyond and Outside the Known World」,並以此回應年初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發布小行星「Ultima Thule」數據的科學事件,以及科學中的證據這個大會主題。
更往前的2018年到2015年的主題也不惶多讓,十分亮眼,它們分別是:「不可見之物與看不到的人:從研究不可見之物到研究被視而未見的(女)研究者」(Unsichtbares und Unsichtbare – vom Erforschen des Nichtsichtbaren und von nicht sichtbaren Forscher/innen);「科學中的國際性與世界主義」(Internationalität und Kosmopolitismus in den Wissenschaften);「科學、醫療與技術的政治面向」 (Die politischen Dimensionen von Wissenschaft, Medizin und Technik);以及「模型」 (Modelle)。
是不是?是不是?每個主題都相當吸引人。或許用個STS經常批判的戰爭隱喻來說明大會與學圈的關係。大會就像穩定的主力部隊,學圈則是前鋒部隊,擁有更多的勇氣、彈性與動能來探索新領域。
學圈活動除了一般學術會議的活動之外,似乎偶爾也會有類似讀書會與論文寫作互助會的功能。讀書會是指,當學圈訂定年度主題後,主辦單位會推薦與主題相關的文獻,在開會期間開設場次針對此概念加以論述或討論。另外,論文寫作互助會則類似某種集體治療大會。因為沒有指導教授在場,大家似乎更能敞開心胸交流,尋求論文寫作期間出現各種疑難雜症的應對方式。或許,聽聽別人怎麼處理類似難題,就有機會豁然開朗。或許,相互交換研究經驗,便有機會發現文獻檔案其實就在身邊。也或許,定期更新學界八卦之後,自己的求生路線便更能了然於心。
據說,許多領域的研究生都自己籌辦研討會了,那STS學會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或許可以提出幾個理由吧。首先,我認為在大會之前舉辦的會前會具有象徵意義,象徵STS社群由年輕世代領銜,但有學會大會隨後支援呼應。其次,串連辦理,不但可保有學圈會議獨立性,卻又方便與大會各種活動合作。舉例來說,最簡單的合作方式可以是學圈會議工作小組人員的產生。核心人員可來自上一屆研究生論文獎得主,在這屆大會頒完獎之後,可立即與新成員交接,大會期間若要諮詢資深成員也容易找人。而未來年會籌辦時,也應邀請學圈會議工作小組派員參與。我想,若學會與學圈能更密切合作的話,那學圈會議與研究生獨立主辦的學術會議,性質與意義就會大不相同。
總之,不知道是否有一天,台灣STS學會年會也能有個屬於年輕世代的「渴望學圈」或「Whatever Circle」。希望若有那天,學圈主題演講請務必要開放給已經在沙灘上的前浪,畢竟前浪若又想再次跨域,也算是另一領域的新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