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的網路成癮危機,其實反映著社會加劇的階級分化與資源競爭的衝突;換句話說,社會對「網癮」的焦慮反映了僵化的主流價值與一種急欲規訓這些不正常狀態的焦慮。這麼說來,網路成癮的問題並不在成癮的行為本身,而在於其所處的社會如何建構出成癮的事實,但事實卻是焦點被轉移到成癮行為本身。
作者: You Bo Xiang
本書將分為四大篇,展示 AI 與人社領域在「政策法制」、「社會倫理」、「思想哲理」、「技術文化」等面向的互動關係與交互作用,希望讀者能由這些篇內的各章內容思考不同領域如何思考與面對 AI 的議題,必然能更有收穫。在此也需要特別說明這四個篇章的區分並非絕對,如同 AI 科技牽動人文社會的千絲萬縷關係,談及政策法制必然隱含規範與倫理,而其中難免也涉及不同技術文化,以及需要哲理面的釐清。因此,上述區分只是幾種思考與觀察的切面,讀者可以由這四個面向體會 AI 如何與人文社會議題相互牽扯,並可觸類旁通開展更多探索面向。
除了技術與產業轉型外,AI帶來的潛在願景與衝擊,已經觸發法律、政治、經濟及社會,甚至關於人性、思想與價值的根本議題。除了 AI 技術領域的專家,我們如何面對這些變局呢?人文社會領域,甚至一般大眾,對於 AI 發展有哪些介入的可能?是否有機會發展不同的 AI 展望呢?尤其是相較於 AI 的重大技術變革,各界又能在其中扮演哪些角色呢?
機器人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吸引人的題材,即使是嚴肅的科學研究也是如此;而關於社交機器人的研究也開啟了一項有趣的哲學或心理學議題,即「社交」(Socialness) 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社交可以是一種單向行為嗎?還是必須是雙向的?如果沒有語言溝通也沒有行為互動,純粹地站在旁邊欲言又止也算得上社交嗎?
STS 學會在 2020 年底的台北雙年展「協商劇場」中,曾以「離岸風電進行式」,提出工程專業教育轉型及與跨領域融合的期待。希望我們正朝向,工程與海洋的複合知識與實踐,成為顯學,成為眾專業朗朗上口也興致高昂討論的綜合挑戰題。希望台灣公民對建立海洋國土上(裡)科技事務的思辨與參與,終究能徹頭徹尾地改變台灣的海洋工程文化及產業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