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g

2022-03-07

在戰事中,透過社群媒體打造出讓人感到透明且直接的政治溝通、利用迷因引發分享及共鳴,並針對網路世界對尖端科技的迷戀投其所好,成為烏國得以贏得網路鄉民的共情共感,進而自發地展開許多協同行動(collaborative actions)——即不共時、不共地、甚至沒有共通的語言文化,皆能在共享的平台上展開相互呼應的個別行動。

2022-03-01

想想哆啦A夢的劇情設定,每次提供給大雄使用的器具,被胖虎跟小夫搶去亂用,結果往往落得適得其反,甚至釀成大禍;原來漫畫家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對過度仰賴科技有所擔憂了。石黑一雄筆下那個悲憫、忠誠,渴望陽光的克拉拉,終究也沒有解決人類的孤獨,反而映照出一個反烏托邦的黑暗現實。至於《天兵阿榮》用一隻秀逗的機器人來反省不夠民主、無法照顧弱勢的大數據,固然很有啟發性;但是若現實中照顧機器人當機了,究竟會帶來多少災難呢?

2022-02-22

「地下水是誰的」從來就不是可以用言語、規範或制度可以解決的問題,更涉及不同行動者藉由(例如)圍繞著水井周邊的物——水、電、馬達、鑿井設備——來試圖編織出其他行動者必須照著走的形勢之過程,以及其中(往往是沈默的)鬥爭。

2022-02-14

從STS觀點來看這項技術的話,我們還會發現拼板舟的製作過程更有深意。主要是依據船體形狀、部位,依照部位的不同而使用各種特定木質的材料;而且因為尋找合適的樹木部位,可以順著樹木生長的紋理,不只有合適的形狀,板與板之間可經過精密的考量,以求能緊密接合,後續填縫工作也較為容易。此外,這種作法也能有比較好的材料強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用最少的材料,因此需要砍伐的樹木能降到最少,十分具有永續發展的精神。

2022-02-06

有關電流如何在元件中傳來傳去?它又是走哪條路徑?其實大多數的時候是看不到的,通常只有被電到時會驚叫一聲(如果還可以叫的話)。然而隨著科技迅速發展,現代的電子產品幾乎是由積體電路主導,原本應該是由為數眾多的零件,例如電阻、電容、二極體、電晶體等等組成的線路,都化身成為一個個整合的晶片,拿到手上看到的只是帶有一根根接腳的超小黑盒子,以及晶片的資料說明書(datasheet),實際的電路已經是離大家越來越遠。

2022-01-27

作為生產事件的當事人,於是認為這個生產文件應該是個呈現特定墓誌銘的藝術事件:「這裡埋葬了一篇無法被辨識出寫作者的讀書心得。」透過這個事件,我們發現社群網路中的黏稠集體性:即便唬爛文字脫離了生產(作)者,生產器編碼者,但是卻會緊緊黏在「評論者」的社會環境當中。在學術作業生產器的藝術事件元宇宙裡,是否也呈現「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就是鬧劇」呢?

2022-01-19

「222根,很好記吧!」這可是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沒有這麼多根刺,我猜臺灣不會發展出這麼豐富多元的虱目魚飲食文化,從連骨帶肉弄成魚丸,到中秋烤肉的魚香腸,再走到一種極緻,把整尾魚放到陶甕裡,滴出純淨、高品質的虱目魚精。在廚房、餐廳、超市、電商,盡是虱目魚的身影,只是跟分解仔一樣,型態變化萬千,只為了這一代不懂魚刺的學生。

2022-01-06

In this story, the efforts by activists, self-identified as “water protectors,” focused on 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al world through timber, tipis, knowledge/operations centers, and prayers. This infrastructural strategy was central to their defiance of an energy transport “Dakota Access” oil pipeline as well as central to their defense of homeland territories. Their work opens up new conceptual horizons for “seeing” the relational work of energy infrastructures in Indigenous projects for self-determination and may inflect a much-needed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justice (IEJ) perspective to anthropological and STS discussions on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2021-12-29

小詹的這段話,讓我想到近年推動食物設計不遺餘力的荷蘭設計師Marije Vogelzang在接受專訪時就認為,疫情期間我們更多在家煮飯、更多彼此分享,其實應該更加感恩。疫情期間,撇開財政部仍然堅持不開放網路賣酒不談,我們其實得以從這些因應「啤酒」無法社交的相關設計中重新檢視「社交」在你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我們應該慶幸不用再與不喜歡的去居酒屋甚至二次會,我們應該高興能以線上飲酒的方式進行團隊建立,我們應該正視社區酒吧對於社區生活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思考以社區所有權來經營酒吧的可能性。最後,也最重要的,我們應該因著啤酒的多物種釀造的「物性」,開始想像以精釀啤酒作為一個開啟多方連結、社會創新的可能性。

2021-12-16

在核四重啟的公投中,我們不時看到誤導民眾的資訊,或者宣稱科學卻似是而非的話術。這是為什麼我與來自清華、中山、中興、東華、政大等跨科系學者近日聯合召開記者會,駁斥諸多錯誤資訊與論點,我們也從各自專業領域提出核四重啟在「工程技術」、「忽視核安」、「核廢難解」、「解決空污」、「承擔核災」、「經濟效益」、「五年發電」、「違反正義」的八大不可行。

2021-11-26

線上零工經濟有許多別名。曾經,它是眾星拱月的共享經濟、眾包經濟、微工作;而今,它對社會與勞工帶來的負面影響逐一浮現,零工經濟、甚至幽靈勞工等詞語的出現,提醒人們關注這些透過數位平台所中介的勞動現場--低薪、無保障、削價競爭、失去社會支持網、自我剝削、上癮與焦慮、勞工成為演算法中隨時可被替換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