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安琪
看到「洗澡機」三個字,不禁讓人想像這是一種方便的科技,使用者不用費力就可以輕鬆洗澡,清潔程序都由科技代勞,像是機械手臂會搓揉出泡泡,管路會以適當溫度的水進行沖洗,甚至有水柱按摩身體。然而,在安寧病房的「洗澡機」實際上是這樣運作嗎?本篇文章希望跟大家分享安寧病房的「洗澡機」如何運作,以及洗澡作為照護活動,如何串連身體、情感與技術物。
洗澡對一般人而言,或許是件稀疏平常的日常活動,但對於虛弱的末期病人而言,洗澡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大多數的末期病人沒有力氣自己洗澡,而且移動身體時可能會更不舒服,像是加劇呼吸緩喘、神經痛的症狀。對於家屬而言,幫助病人洗澡也是十分費力的照護活動。我訪談照護末期病人的家屬,以及在安寧病房進行參與觀察時,時常聽到家屬表示在浴室洗澡很困難,因為大多數的病人沒有辦法自己站立,進入浴室後需要人攙扶。許多家屬會以床上擦澡作為主要的清潔方式。
替衰弱病人洗澡的困難,有機會透過科技改善嗎?洗澡機便是特別設計給高齡者或是行動不便者的技術物。洗澡機與一般浴缸有許多設計上的差異,洗澡機的主要構造包括浴缸與推床(lift bath trolleys)(圖1)。浴缸與推床都配備調降裝置,可以依照需求調整高度(圖2)。[1]洗澡機配備蓮蓬頭,可以淋浴;也可以在浴缸泡澡。在 1995 年,行政院衛生署訂定發布「安寧住院療護設置規範」,確立洗澡機成為台灣安寧病房標準設備之一。
那洗澡機如何在安寧病房實際操作呢?以下舉例我在台灣一家醫院的安寧病房,觀察到安寧團隊成員使用洗澡機替病人洗澡的過程。為了保障個案與醫院的隱私,全文皆採取匿名。
一日夏天上午,我跟著四位的安寧志工,推著活動式的推床,去到 80 多歲花阿嬤的病床,接她去洗澡。60 多歲的女兒花小姐也在床邊,花小姐說媽媽自從上週使用洗澡機之後,就很期待著每週一次的洗澡行程。平常花小姐用毛巾幫她擦澡時,花阿嬤也會叨念著想沖澡。志工們笑著說沒問題,跟花阿嬤打招呼。花阿嬤看著大家微微點頭,不太能用口語回應。護理師評估阿嬤容易喘,所以建議帶小罐氧氣去洗澡。四位志工調整病床的角度,使用滑板輕輕地將病人安置在推床,然後推送去洗澡間。
兩位志工在洗澡間站定位,旁邊還有花小姐、護理師,還有一起幫忙的我(另外兩位志工在病房整理床舖)。我們穿上防水圍巾與雨鞋,戴著乳膠手套。志工先用蓮蓬頭沖花阿嬤的腳,問她溫度還可以嗎?花阿嬤微微地點頭。確認溫度適當後,我們開始幫阿嬤沖澡。花阿嬤的手可以活動,志工大姊問要不要自己搓搓澡,花阿嬤點頭,志工大姊在花阿嬤手心中擠一點沐浴乳,讓花阿嬤自己搓洗手臂。我與其他志工洗腿,比較有經驗的志工大姐一邊洗一邊輕輕按摩。另一位志工招呼花小姐幫忙媽媽一起洗頭,志工用手護著花阿嬤的眼睛,一邊很小心避免拉扯到阿嬤的鼻導管,女兒負責洗頭髮。花小姐在一邊按摩花阿嬤的頭皮時,一邊說媽媽從年輕時就很愛漂亮,以前沒生病時,喜歡去美容院做頭髮。我看到花阿嬤輕輕閉上雙眼,神情很放鬆。之後志工們讓花阿嬤由正躺轉身成側躺,清洗阿嬤的背後。我在幫忙清洗阿嬤背部的時候,搓揉出一部分的皮屑;雖然女兒時常替媽媽擦澡,但是臥床時間長,身體難免會出汗。志工問花小姐,媽媽喜歡聽什麼樣的歌曲?花小姐說媽媽喜歡聽江蕙的歌。志工大姐請我用 iPad 播放江蕙的歌單,播到「家後」的時候,花小姐跟志工大姊們一起歌唱,花阿嬤也跟著旋律輕輕擺頭。
整體沖洗乾淨後,志工大姐幫花阿嬤吹頭髮,換上乾淨的衣物與尿布。我與志工們送花阿嬤回病床,推動推床時,可以迎著風聞到阿嬤身上沐浴乳的花香味。我們將花阿嬤移動回病床後,很快就聽到花阿嬤睡著後微微的鼾聲。花小姐說有洗澡機還有這麼多專業人員幫忙,讓洗澡變得很省力。花小姐講述先前她在家照護媽媽時,曾經試著讓媽媽在浴室洗澡,但過程很不順利。媽媽在搬動過程中很痛苦,身體疼痛,呼吸也很喘。花小姐弄得全身大汗,而且很害怕媽媽摔倒。後來花小姐比較常幫花阿嬤擦澡。結束之後,我跟志工大姊說,感覺剛剛花阿嬤洗得很舒服,幾乎快睡著了一般。志工大姊說,大多數病人身體肌肉十分緊繃,但是洗澡時浸泡到熱水,就全身放鬆了。她曾經看過好幾位病人在洗澡後當天過世,而且表情十分的安詳,這大概也跟身體放鬆有關。
從以上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在安寧病房以洗澡機幫助末期病人洗澡,有很多層次的照護意涵。首先,在照護過程中有很多看似尋常,容易被忽略的行動者與技術物。在洗澡的過程中,許多技術物讓照護得以進行,而且更省力。像是推床與滑板,讓病人可以維持平躺的姿勢,順暢地在病床與洗澡間兩地移動。以及可以調整高度的浴缸,能讓行動不便的病人安全進入泡澡。此外,會操作技術物的安寧志工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安寧志工在醫院實習與服務過程中,接受長期的洗澡訓練。我觀察志工們很熟練操作推床與浴缸,其中有很多操作技巧,要依據病人身體的狀況調整推床的高度,像是容易呼吸喘的病人可以抬高頭部的床板,或是讓病人握著把手,保持病人的平衡與安全感。沖洗身體也有技巧,一般會從四肢開始清洗,避免讓病人太快失溫。
另外比較常被忽略的照護面向是,洗澡涉及病人的觸覺與嗅覺的身體感受。在觸覺方面,有些病人很高興可以碰到流動的水,像我有幾次幫忙洗澡時,聽到一位中年女性病患跟志工大姐聊天:「住院一個月以上沒碰到水了,有水的洗澡跟擦澡還是很不一樣,感覺洗比較乾淨,也比較舒服」。洗澡讓病人有觸碰與被觸碰的機會,而觸碰像是一種邀請,邀請共同參與照護的活動。[2] 像是例子中的花阿嬤雖然難以言語,也無法自行下床行走,但是她的手部還可以活動,所以志工邀請她搓洗自己的上半身。在氣味方面,洗澡可以稍微轉變病人的氣味,讓病人比較舒服,也可以讓病人跟別人互動時更自在。有些病人可能因為長期臥床而會有汗味,或是因為疾病因素產生異味,病人可能考量到自己的身體氣味,而不好意思讓其他人接近。嗅覺不只關於對衛生的想像,也關乎於社會互動中的自我呈現。
再者,洗澡不只有保持衛生的意義,有連結情感的意義,特別在臨終照護的部分。家屬在洗澡過程中,透過安寧團隊的協助,比較能有心力與病人進行情感交流;像是例子中的花小姐回顧媽媽的喜好。志工們也邀請家屬一起參與照護,不僅是為了清潔身體,也塑造親屬之間連結情感的機會。我曾遇到兩位個案在洗澡之後不久過世,聽到家屬有點欣慰的說,他們很高興病人是以乾淨舒服的樣貌離開。在社會文化中,臨終與死亡的清潔有重要的意義。
人與物之間的連結產生出洗澡的照護網絡,然而病房中的洗澡照護網絡可能也很脆弱,如果缺少行動者或技術物的參與,都可能讓洗澡無法進行。在行動者方面,行動者可能不願意或無法順利參與。像是疫情期間,安寧志工短期無法進入安寧病房,有技術的行動者暫時缺席。或有些狀況是病人不希望讓陌生人觸碰,或病人的病況惡化、難以洗澡。另一些狀況是有些家屬考量性別界線的議題,不好意思幫病人洗澡。在技術物方面,有些醫療機構可能因為資源分配的議題,難以裝配完整的器具;洗澡機造價不菲,對於醫療機構也是一筆可觀的支出。有時候,技術物會損壞,洗澡機維修期間也無法洗澡。或是一些醫院為符合規範裝配洗澡機,但是沒有實際使用,流於形式。[3] 人與物的參與都是讓洗澡照護網絡穩固的重要因素。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洗澡乍看是很尋常的日常活動,不過其中有很多被人忽略的要素,像是有技術的照護者、輔助的技術物,身體與情感的感受,還有洗澡的社會文化意義,這些面向對於虛弱的末期病人更顯得重要。乍看「照護」與「科技」是兩個很遙遠的概念,前者讓人聯想到情感與溫暖,後者則是讓人聯想到理性與較為冰冷的觸感。然而,洗澡機的案例呼應 STS 理論,探討照護與科技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女性主義 STS 研究以寬廣的觀點看待「照護」,指出「照護」可以指涉任何維持、繼續、修護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所做的各種努力,其中裝配許多技術物、情感、與政治。[4] 病人、家屬與安寧團隊花費許多力氣一起投入洗澡的活動,也是為了可以好好地照護末期病人的生命品質,直到生命的終點。
至於虛弱的病人如何在家裡好好洗澡,那又是另外一段行動者與技術物共同克服困難的故事了。
[1] 本文使用Arjo公司的Rhapsody bathing system作示意圖,因為近似於我進行參與觀察安寧病房所使用的洗澡機樣式。https://www.arjo.com/int/products/hygiene/bath-systems/rhapsody-primo-and-harmonie/。操作洗澡機的方式,可以參考影片:https://youtu.be/bVSRuVfyX0M
[2] 關於觸覺的討論,可以參考Puig de La Bellacasa, M. (2009). Touching technologies, touching visions. The reclaiming of sensorial experience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ulative thinking. Subjectivity, 28(1), 297-315.
[3] 安寧療護╱「都沒能好好洗個澡」安寧照護想求善終 徒留遺憾 http://www.cwnp.net/thread-15461-1-1.html
[4] 關於STS如何探討照護,可以參考Annemarie Mol 著,吳嘉苓、陳嘉新、黃于玲、謝新誼、蕭昭君譯(2018)《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新北市:左岸。以及Puig de La Bellacasa, M. (2017). Matters of Care: Speculative Ethics in More Than Human World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