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何俊頤

2023-07-27

北歐論壇的與會者往往將討論放在研究者是否能夠將其發現概念化(或隱喻),以解釋某些新行動體與新關係,不過這也許與大量人類學者參與此會有關。至於為何想要找到不同的詞彙、概念、譬喻來描述、理解或想像環境,我的推測是:如果關注非人世界是這些研究者的研究/政治價值,那麼隨著納入越來越多過往沒有關注到的行動者,我們就需要盤點現有的知識庫與想像力是不是足以應付這些被我們納入視野的新現象與行動者。

2022-10-07

國家或政府不似常識中所想的鐵板一塊,而某些外界(通常在災害後)認為早就應該推動的環境調查、監測或研究計畫,其實都得經過官僚體系迷宮的層層考驗才能(可能莫名其妙地)被搬上檯面。而那些層層迷宮除了經常被檢討的體制設計外,其實還有乍聽陳腔濫調的「跨部會溝通整合不足」──即官僚們如何在實際互動中讓大型、長期也難以輕易做為政績的政策或計畫實現。

2022-02-22

「地下水是誰的」從來就不是可以用言語、規範或制度可以解決的問題,更涉及不同行動者藉由(例如)圍繞著水井周邊的物——水、電、馬達、鑿井設備——來試圖編織出其他行動者必須照著走的形勢之過程,以及其中(往往是沈默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