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令名(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我在 2024 年 8 月開始在家鄉臺中的中山醫學大學醫社系任教之後,馬上遇到了中山醫大醫社系創立二十年來的重大任務:籌辦 2024 年臺灣社會學年會。在籌備小組中,我和系上的黃敏原老師一同負責年會的議程規劃工作,也因此幸運地可以概覽臺灣社會學界目前研究主題的動向,而同時作為臺灣科技與社會社群的一份子,也同樣可以觀察到在以社會學為主的學術社群中,究竟哪一些 STS 的議題受到注意與討論。
另外一方面,我也隨後在 12 月初歷經一邊打包行李一邊看著南韓戒嚴又解嚴的震撼之後,與兩位臺灣的 STS 夥伴一同參加在 KAIST(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首爾校區舉辦的 2024 Korean Association of STS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以下略稱為韓國 STS 年會),並且發表進行中的研究成果,也因此得以瞭解長期與臺灣密切交流的韓國 STS 學術社群近年來的研究動態,並且從 KASTS(Korean Association of STS)籌辦年會的經驗中,思考臺灣的 STS 學術社群可以怎麼樣經營更為多樣、具開拓性的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可能。
綠能、AI、跨物種
綜觀整個 2024 年的臺灣社會學年會,可以發現有許多科技議題相關的場次,而且很大程度地反應了社會學界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注程度,從中也可以瞭解到在臺灣社會學界的活動中 STS 學者如何與其他的社會學者對話。而這些受到關注議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臺灣社會所面臨的當代科技議題,除了本屆年會中規劃的科技與社會主題論壇中三位講者關所關注的主題外,論文發表場次中,綠能、氣候變遷、人工智慧以及多物種主題的發表場次,不僅投稿論文篇數多,甚至部分場次還是由未事先約定好的個人投稿論文所組成,反映出研究者們不約而同的關注。
首先,在這次年會中的科技與社會主題論壇,邀請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彭松嶽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葉明叡老師、以及逢甲大學的侯勝宗老師,分別就減碳的數位治理、永生科技的倫理、以及偏鄉高齡者移動服務的專題發表演講。彭松嶽老師從公正性概念出發,探討在全球範圍內的減碳數位治理中,所隱藏的不平等議題。葉明叡老師開展了對於隨著人類壽命不斷延長之下,在照護、政策等各方面的心想像,探索新的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發展的可能模式與方向;侯勝宗老師則是以其參與的偏鄉移動服務實際案例,分享運用計程車來進行偏鄉高齡者的多元照護服務的經驗, 讓現場聽眾了解透過制度、服務設計以及多元的科技手段實現福利服務的可能。我們可以看到三位講者所聚焦的主題,不僅橫跨多個領域與科技,並且也切中當下臺灣以及許多國家所面臨的氣候變遷、高齡者照護、世代與城鄉不均的議題。

而在論文發表場次方面,以離岸風電為主題的均為個人投稿論文,並且合組成了兩個場次,分別針對離岸風電以及電力市場進行探討,也關注綠能以及氣候變化與公民社會以及城鄉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另外一方面,AI 與跨物種政治主題上也同樣是由個人投稿論文組成。AI 的場次探究 AI 工具的適用性、協助編劇創作以及假訊息的傳遞,展現出該議題多元的開展可能。而跨物種場次則是論及了寵物貓咪、蚊蟲治理、動物收容等不同的政治議題。從這些科技議題的場次多為個人論文投稿所組成,而非自組場次來看,在社會學的場域雖然有許多 STS 的學者或是關注相關新興科技議題的學者在努力開拓新的可能性,但仍然處於各自登山的狀況,還可以再建立更為具體的連結與合作。
醫學與潛在主題
除了綠能、永續、AI 等新興議題之外,醫學議題一直都是社會學界與 STS 領域長期共同關注的領域,而這也反應在年會的主題演講、主題論壇以及論文場次上。這次社會學年會的主題演講重頭戲,邀請到澳洲關注生殖科技的社會學者 Celia Roberts 以「Science in Society? Translating Epigenetic Risk in Pregnancy」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介紹她在生殖科技與遺傳學上的研究。Celia Roberts 更擔任後續的「Reproductive Governance: Embodied Experiences, Ethics, and Uncertainty」場次的評論人,與包括主題演講主持人吳嘉苓老師在內的四位臺灣學者進行深度的交流與討論。
另一方面,由於主辦方中山醫學大學的特殊地位,這次年會也特別規劃了「醫學與社會共舞:醫學生的人文教育」的專題論壇,由中山醫社系的黃敏原老師擔任引言人,並且由陽明交大 STS 研究所的陳嘉新老師、長庚大學醫學系張淑卿老師、成大醫學系黃于玲老師、中山醫大醫學系的黃馨葆老師分享在不同學校的醫學系的醫學人文教育的經驗,並且也討論臺灣目前在醫學院教授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師,是不是可以思考共同編著共同的醫學人文教育教科書。
而在論文場次方面,自組場次有陳嘉新老師以及蔡友月老師領銜的「醫療科技的全球/在地治理」。而個人論文則如同綠能相關場次,有許多社會學者不約而同地以個人投稿的方式發表醫學相關主題,分別組合成了專注疾病以及就醫行為的兩個場次。疾病方面除了持續探討過去幾年受到極大關注的 Covid-19 的大流行之外,還有 DHD 主題以及醫學專業討論。而就醫行為則是有關切替代醫療、精神醫療、跨國生殖醫療、醫療專業人員自主性等多元的議題。
並非所有科技相關的場次或論文都帶有 STS 領域的問題意識與理論分析架構,但是這些受到矚目、卻仍未以 STS 角度和脈絡處理的議題,恰恰可以反映出這些主題是 STS 可以探究的方向。例如以朝陽科技大學社工系師生組成的論文場次「社會工作與科技:制度變遷、科技導入與人工智慧」開始注意到了科技在社會會工作中的角色,確實就是仍待臺灣 STS 學者投入探索的題目。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場次中也可以見到科技相關議題的論文發表,而這些議題對於 STS 領域來說,都具有很高的對話潛力,也待更多 STS 學者可以投入,包括國防科技、民藝傳承、產業技術等。
從照護與災難出發的多樣化議題
隨後在十二月的韓國 STS 年會,就在韓國總統宣布戒嚴就隨即宣布解嚴後的詭譎氣氛下如期舉辦。相較於這幾年來臺灣 STS 年會,2024 年的韓國 STS 年會的規模顯然比較小,同時間最多只有三個場次,發表論文總計 25 篇、一場由郭文華老師主講的特別演講、兩場主題演講以及一場紀念於 2024 年過世的韓國 STS 學者宋相庸(Song Sang-yong)的特別論壇。然而,雖然規模相對小,但還是可以看出韓國 STS 社群多樣化的研究主題。
首先,這次的會議主題為「Rethink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are in the Age of Multiple Disasters」,有多個場次專注在危機與災難的議題,並且分別從照護、災難復原、公共衛生等觀點出發。韓國從 2024 年 2 月開始就面臨基層醫療從業人員長期罷工的危機,以及近年來發生了包括梨泰院推擠踩踏事件等災難,從韓國 STS 社群對於危機、災難以及照護系統的關注,就可以發現韓國 STS 學者迫切地探求現實中遭遇的困境,而危機與災難的形式,也可能從科技、知識以及制度與政策之間的失調中產生。另一方面,在這次的會議中,還有兩場障礙與照護主題的論文發表場次,一場為英文場次、一場則是韓文場次。內容包括戰爭以及戰後照護的歷史研究,醫藥科技的敘事分析等。
而我、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何俊頤博士、多倫多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黃昱翰,則是從基礎建設的角度提供臺灣經驗。我的論文將臺灣在 1970 年代末期 RCA 計畫在工研院園區建立的示範工廠視為臺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基礎設施,來解釋臺灣半導體產業是如何在 1980 年代催生出快速崛起的半導體產業。何俊頤則是探討漁業監控的基礎設施,來分析臺灣的漁業監控如何得以可能,並且討論其中的妥協與轉折。黃昱翰則是進行臺灣韓國的比較研究,分享臺灣與韓國同樣在 1950 年代在美國援助下發展的「夯土磚」,展現受援國與援助國如何透過在地的材料,試圖解決住房不足的問題。

整體而論,2024 年的韓國 STS 年會,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非常聚焦在從災難與危機為核心開展的核心概念,並且呼應了韓國當代所面臨的問題。而臺灣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等面向有許多值得比較異同之處,韓國 STS 社群所關注的議題以及切入的角度,對於臺灣的 STS 社群來說,應該可以有很大的啟發。
跨國連結
這次的韓國 STS 年會還有一點十分令人印象深刻——高度的國際連結。從會議的主題開始,韓國 STS 學會就已將其訂為國際性會議,而從論文發表場次來看,大多數的論文為英文發表,僅有兩個場次為韓文。而發表人也有許多來自各國的學者,除了我們三個人組成的論文場次之外,還有中正大學的黃俊儒與簡妙如兩位臺灣學者發表論文,而郭文華老師更是受邀擔任特別演講的講者。除了臺灣學者之外,還可以看到有多位來自日本、香港、歐美地區的學者發表論文。兩場主題演講更邀請到 Adriana Petryna 以及 Angela Christine 兩位國際學者。由此可以看出韓國 STS 學會在建立跨國連結上的努力。
郭文華老師的特別演講正反應出這樣的企圖與努力。郭文華老師在演講中分享他多年來與世界各國的學者與學術社群的互動經驗,並且展示出許多紀錄這些互動軌跡的珍貴照片,說明自己是如何從一位醫學生,透過學習 STS 重新體會臨床訓練的意義,最後成為一位與世界各國有著深刻聯繫的 STS 學者。

這次的韓國 STS 年會雖然規模不算大,但是其建立跨國連結企圖心與成果,確實值得臺灣的 STS 社群借鏡。尤其我自己的論文發表場次,便有很豐富的收穫,除了主辦方安排的評論者提供了許多韓國的經驗與研究觀點之外,我們也在現場與許多韓國 STS 研究者有許多資訊與意見的交換,這對於 STS 研究的開展甚至是更進一步的跨國合作,可以預期會有很大的助益。